摘要:作为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擅长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他的短篇小说,以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幽默、意味深长为特色。文章以毛姆的数篇小说为例,从叙事角度、情节变化、人物塑造和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其小说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特色
引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之一。毛姆出生于法国巴黎,父母去世后,由伯父接回英国抚养。他先后在英国和德国求学,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毛姆的著作涉及文学的多个领域,创作了32部戏剧,20部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评论、随笔、游记和回忆录等[1]。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为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所研读。毛姆是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将周游列国的经历和遇到的奇闻异事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的短篇小说结构严谨,文笔质朴,语言幽默、简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多变,独树一帜的风格为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的荣誉。本文以毛姆的数篇短篇小说为例,探讨其小说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挖掘其作品的内涵。
一、客观的叙述视角
毛姆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大量采用第一人称“我”来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或参与到故事之中,或讲述别人的故事,却从不作为主人公[2]。毛姆坚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写作,避免在作品中大声疾呼或进行道德说教,尽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含蓄地隐藏于文字背后,并从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言语对话及社交活动,作者顺利地讲述了故事又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存在。
“我”是敏锐的观察者。读者通过“我”能够欣赏到自然美景、风土人情、人物外貌。如《檀香山》中,“我”为读者描述了檀香山的嘈杂与不协调:棚户房与大厦、破木屋与时髦商店,各式汽车,各种银行,及不同打扮的各色人种。作者展现了一幅东方与西方交融、时尚与古老穿插的奇特画面。而这种不协调,却引出了故事的意义。为了让叙述更加真实可信,毛姆还给“我”设定了旅行者或作家的身份,正好遇到故事的主角,碰巧路过事发地点,或者偶尔从别处听到一个故事,出于职业敏感便随手记录了下来。
“我”是对话的参与者和提问者。毛姆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讲故事,而“我”则充当配合和辅助叙述的角色。当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疑云密布的时候,“我”仿佛是读者的代表,提出各种问题,迫切想知道谜题的答案。《珍珠项链》中,劳拉给作家“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虽然“我”刚开始的话语只是敷衍,但使对话得以延续。而且,“我”还不停地打岔,如“你太夸张了”,“不能这么用词”,“他们可别是来逮她的呀”,“好像你是存心不往好处想这件事啊”等诸如此类的话语[3]。当“我”想知道项链真假的时候,便催促劳拉赶紧接着讲。这样不仅不会让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而且还突显了作者的客观立场。
“我”是联系者。虽然在小说中没有重要的作用,但各色人物却在与“我”的种种联系中粉墨登场。“我”是故事人物的朋友、邻居、访客,或者是纯粹的旁观者,不决定故事的发展,但是和其他人有着某种联系。在《池塘》中,“我”只熟悉酒店老板卓琳,经卓琳介绍认识劳森,在交谈中得知了劳森的妻子埃塞尔和她的父亲老布莱瓦尔德。通过在酒店喝酒,“我”结识了轮船押运员尼尔森和埃塞尔的情夫米勒。通过与叙述者产生的各种联系,作者自然地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我”不在场或不知情时,通过其他人的回忆和讲述,毛姆巧妙地将故事的前因后果补充完整。
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灵活自如的写作手法
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一波三折。他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认为故事应该有头、有尾、有身体,有一个主题,一步步引向逻辑结论[4]。他认为情节是小说中重要的要素,作者可以通过情节抓住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期望的情绪之中[5]。毛姆采用倒叙和插叙来交代人物经历及事件背景,运用描写与烘托为故事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和铺垫。当临近高潮,揭露真相的关键时刻,作者或故设悬念,吊足读者的胃口,或反高潮,让人大跌眼镜。原以为故事就此打住,谁料作者又笔锋一转,生出意外的情节,轻描淡写地道出原委,令读者恍然大悟,细细琢磨之后发现却也在情理之中。
毛姆在《诗人》中,极力渲染了对即将去拜访的诗人的崇拜之情,如“每次读起那些诗作,我总会心跳加速”,“我们读啊读,直至倒背如流”[6]等等。但由于没有他的照片,“我”只能在脑海中想象,而这正是作者埋下的最重要伏笔。作者描写了诗人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为诗人的出场渲染气氛。终于,“我”见到了诗人,他的气质和想象中的完全一致。当“我”向诗人表达诚挚的问候,满心欢喜等待回应时,作者却来了一个反高潮,“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个鬃毛商人。你弄错了,卡里斯托先生住在隔壁”[7]。读者看到这里,都会忍俊不禁,原来“我”走错门了。而闹出这么多笑话的根源,就是因为没有诗人的照片。毛姆之前安排的伏笔和烘托,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让人不禁赞叹故事的巧,作者手法的妙。
独特的结尾也是毛姆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当读者读到精彩部分,故事却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毛姆常采用开放式的结局,并不直接交代真相,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在劫难逃》中官邸主人坚持给“我”讲一个惊悚恐怖的故事。故事中的荷兰人为了摆脱仇人,一路逃亡,但无论逃到哪里,仇人就尾随而至,最后离奇地死在“我”即将睡觉的那张床上。故事结尾主人问道:“你不介意睡在那张床上,是吧?”而“我”无奈地回答:“呃,不。不过我倒是宁愿你明天早上再给我讲这个故事。”[8]故事结尾作者并不解释荷兰人的死因,凶手是谁,听者能否入睡及主人讲这个故事的意图。所有这些问题都留给读者去解决。在《家》中,乔治和他的弟弟汤姆年轻时都曾追求过梅多斯夫人,结果她嫁给了汤姆,而乔治则远走他乡。几十年后,病重的老乔治突然从远处的疗养院回到老屋,希望在此度过人生的最后日子。乔治回到家的第二天便去世了,梅多斯夫人感叹道:“我很高兴他能回来,我跟汤姆结婚后,乔治就走了,事实上,我是否结婚结对了,我一直不能肯定。”[9]梅多斯夫人的话是什么意思?是暗示她和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是表明乔治其实才是她的真爱?还是透露她和乔治之间有段刻苦铭心的过去?故事已经结束,毛姆留下开放的结局,让读者继续思考。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比
毛姆擅长人物肖像描写,通过言行举止刻画人物性格,而且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以达到突显主要人物的目的。毛姆的观察敏锐,目光犀利,通过简单的描述,就让人物形象跃于纸上,栩栩如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读者很容易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情和境遇。如《幸福的人》中的英国医生,在养老院做着高薪但无趣的工作,想去西班牙过新的生活。初次见面时,“他个头矮小,长得粗壮有力,三十岁左右,头发紧贴在子弹状的脑瓜上,穿着破旧的西服,口袋里鼓鼓囊囊”[10],给人窘迫、不自信的感觉。时隔十五年,在西班牙再次相遇时,他“变胖了,头也秃了,眼睛快活地眨着,红润、丰满的脸上挂着开心的表情”[11]。从英国医生愉快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挣的钱虽然没有在英国的多,但是他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人生的意义,生活得很幸福。
除了直接、正面的描写以外,毛姆刻画人物形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表象和实质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由此塑造出一个个的言行自相矛盾体。无需作者评论,读者主要根据事实,去发现主人公的真性情。《患难之交》中的伯顿“蓝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让人愉悦的东西,说话声音很温和,即使动怒,你也很难想象他会提高嗓门;他的笑容和蔼可亲,是个有爱心的男人,颇具魅力,身上没有一点让人厌恶的东西”[12]。伯顿在伦尼来向他寻求工作机会时,明明没有职位空缺,却要求伦尼以游过暗潮涌动的灯塔作为交换条件,结果导致了伦尼的溺亡。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可靠,连一只苍蝇都不忍伤害的人,故意谋杀了他的同胞。其伪善的面容下,却是冷漠、阴险、肮脏、龌蹉的灵魂。
毛姆在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和特征。《蚂蚁和蚂蚱》中,作者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乔治有着体面的律师工作,诚实可靠、受人尊敬,是忠诚的丈夫、称职的父亲、慷慨的兄长。而他的弟弟汤姆抛妻弃子、不务正业、四处举债,甚至讹诈亲哥哥,并将骗得的钱挥霍一空。乔治只有四十七岁,但看起来似乎六十岁,拥有美德却古板无趣,而只小一岁的汤姆却貌似三十出头,衣冠楚楚、容光焕发、充满魅力。也许正如寓言中所说,勤劳踏实的蚂蚁有充足的食物过冬,而纵情娱乐、不知劳作的蚂蚱注定忍冻挨饿。但当乔治知道汤姆和一位老妇订婚,得到一笔丰厚的遗产,过着上流的生活时,他勃然大怒,痛苦万分。读者会发现乔治之所以会帮助汤姆,并不是出于手足之情,而是等着有朝一日,看汤姆流落街头、穷困潦倒的样子。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揭露了乔治幸灾乐祸、嫉妒、虚伪的本性,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四、诙谐幽默中的讽刺
毛姆的短篇小说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不粉饰太平,也不一味地说教,而是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情世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嘲讽的对象,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不论政治立场和地位出身,社会百态和人性阴暗面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毛姆将曲折有趣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乍一看荒诞可笑,细细品味才知含蓄幽默的话语下暗藏挖苦讽刺、嘲弄鞭挞。
《午餐》中的女食客声称只吃一道菜,却点了一道又一道昂贵的菜,还不停地批评作家吃得太多;而作家不懂拒绝、假装慷慨的性格,让他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女食客虚伪、胡吃海塞的后果让她体重达到了三百磅,而作家的复仇心理也得到了满足。《承诺》中,伊丽莎白被大家认为是个奢侈放荡、水性杨花的女人,拥有众多前夫和情人。大家都不看好她和年轻丈夫的婚姻,而她则珍惜自己的婚姻。结果年轻丈夫却移情别恋,爱上了副外交大臣的女儿。伊丽莎白最终信守当初许下的承诺,让年轻人重获自由。在众人眼中虽为千夫所指,其实却是一个敢爱敢恨、信守承诺、洒脱豁达的女人,与那些道貌岸然和虚伪狡诈的上流人士相比,伊丽莎白更令人敬佩。《教堂堂守》中忠于职守、品格端正的堂守爱德华因为不会读书写字被新来的牧师开除了,却让他无意中发现了在街上开烟草店的契机。当银行经理游说他把积累的巨额存款用于投资时,却因为发现他不会读写而大吃一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当初爱德华能读会写,那他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教堂堂守,根本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毛姆通过一个小故事批判了权利者不考虑实际能力和人品性格,仅靠规章制度来挑选人才的教条主义和目光短浅。当读者感叹教堂堂守遭受的不公待遇时,命运却给他打开另一扇通往成功的窗户。如此的反讽情景,让读者不禁要为作者的安排而拍案叫绝。
结语
毛姆之所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原因是其作品贴近生活,将深奥的道理蕴于朴实的语言之中。芸芸众生在毛姆的刻画和塑造下,立刻鲜明又生动。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通过刻画各色各样的人物,毛姆从不同角度揭露了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向读者展现了其周游国家的风土人情。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多变、高潮迭起、悬疑刺激,结构紧凑是其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而出人意料又符合逻辑的开放式结局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作品语言简洁明晰,诙谐幽默,以挖苦、嘲弄和讽刺的语调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荒唐、贪婪残酷、尔虞我诈、道貌岸然、道德沦陷,展示出下层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发掘出社会和人性的丑陋和阴暗。俏皮风趣却又耐人寻味,通俗易懂却又寓意深邃,在娱乐的同时又能品尝人间百态,这就是毛姆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语
参考文献
[1]孙妮. 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浅论[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345-350.
[2]陈静. 毛姆小说的叙事方式[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8-40.
[3][8][12] 毛姆. 短篇小说精选集[M]. 冯亦代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4]毛姆. 论小说写作[J]. 周煦良译. 世界文学, 1981(3): 223.
[5]Maugham, W.S. The Summing Up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8.
[6][7][9][10][11]毛姆.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M]. 孔祥立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