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讽不仅仅是作为语言的一种修饰手法,也指在主题中所隐藏的与正面描述意义相反的暗示对照结构或者组织技巧手段。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作者简·奥斯汀利用对各种人物的讽刺,充分向读者展示了班纳特太太的愚昧无知、柯林斯牧师的自以为是、凯瑟琳夫人的尖酸刻薄、韦翰的忘恩负义以及伊丽莎白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令他们的性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人物艺术特色
引言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写于18世纪90年代。简·奥斯汀在小说中突破了传统女性作者感伤、矫揉的写作手法,以独到的见解为读者呈现了一幅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小说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刻画出的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柯林斯、班纳特、凯瑟琳以及伊丽莎白等尤为引人注目。
一、反讽手法及其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
反讽作为一门艺术手法,其运用于文学当中,不仅仅是作为语言的一种修饰手法,也指在主题中所隐藏的与正面描述意义相反的暗示对照结构或者组织技巧。反讽作为小说中常常见到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文章内容的描述方面均能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可以将作者的态度反映出来,从而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耐人寻味。在对有关反讽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中,斯珀伯和威尔逊曾经说过,反讽话语所要传达的意思是指说话者将对方的命题用一种不同的、带讽的口吻加以重复提述,从而表达出他对该命题的否认或者不赞同,认为该命题是谬误、不合大体、不相关,甚至是无比可笑的[1]。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以讽刺艺术将班纳特太太、柯林斯牧师、珈苔琳夫人和伊丽莎白等几位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无论是智力贫乏、一心要将女儿嫁给上流社会的班纳特太太,亦或是一脸谄媚地对着珈苔琳夫人、恭顺谦卑的柯林斯牧师,或者是专横跋扈、不可一世、企图控制所有人的珈苔琳夫人,哪怕是原本非常聪明却有时难免糊涂的伊丽莎白,简·奥斯汀均通过反讽手法令他们的性格栩栩如生,自然逼真,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嘲讽对于简·奥斯汀而言,是她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精髓所在。
二、班纳特太太的愚昧无知
班纳特太太是小说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的母亲,也是众多小人物中令人难忘的“杰出”的讽刺人物代表。简·奥斯汀赤裸裸地对班纳特太太进行讽刺,将这个不学无术且智力贫乏,却一门心思想把女儿嫁出去的势利女人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令读者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例如当班纳特太太听说有一位年收入四五千磅的有钱单身汉彬格莱先生来到尼日斐花园,她于是便立即要求班纳特先生前去这位彬格莱先生的住处拜访拜访,而班纳特先生向来喜欢嘲弄人,以讽刺的口吻回答她,不如让女儿们自己去,以免她会抢了女儿们的风头,“因为女儿们和你比起来,她们中的哪一个都无法在容貌上胜过你……彬格莱先生说不定会挑中你呢。”面对班纳特先生的冷嘲热讽,班纳特太太非但没有丝毫不好意思的表现,甚至沾沾自喜,厚颜无耻地讲述自己昔日的风光,“从前也的确有人对我的美貌赞赏不已”。原本班纳特先生说这些是在故意讽刺她,但她不但没有明白班纳特先生话里面的真实意义,智力贫乏的她还误以为班纳特先生是在禁不住对她的美貌加以夸赞惊叹,还故作谦虚一番。这种愚蠢的作态让读者不禁觉得可笑。而从这段对话中,也不难看出班纳特太太缺乏修养且智力贫乏、愚昧无知,与自己的丈夫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2]。
三、柯林斯牧师的自以为是
简·奥斯汀笔下的柯林斯牧师并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尽管他也受过教育,并且也踏入了社会,然而因为先天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的愚蠢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行弥补。由于柯林斯的父亲不仅是个吝啬的守财奴,同时还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加之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因而使得他虽然养成了谦卑恭顺的性格,然而却天生是一个愚蠢之辈。因为班纳特家中只有女儿,而没有可以继承遗产的儿子,按照英国财产限嗣制,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先生的侄子成为了班纳特家的继承人。同时凯瑟琳夫人的垂青和提携,又使得他成为了汉斯福郊区牧师,班纳特家继承人和教区牧师的身份使他开始自命不凡起来[3]。
简·奥斯汀在对柯林斯牧师进行讽刺时,是利用他向伊丽莎白小姐的求婚一幕,淋漓尽致地将他的小丑形象完美地刻画了出来。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柯林斯并没有像一般的男子一样对心上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心,而是在伊丽莎白面前一一列举后者嫁给他后的好处,像作报告似的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原因,“第一,……;第二,……”,而在同一时刻,他也不忘向曾经提拔过他的凯瑟琳夫人奉承献媚。可以这么说,他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确是口若悬河、舌绽莲花。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求婚方式,却使得伊丽莎白不得不将他的“演说”打断,并清楚明白地谢绝了他求婚的意愿。然而,当柯林斯听到伊丽莎白对他的求婚说出谢绝的话后,这位牧师非但没有停止,还认为伊丽莎白的拒绝是“优雅女士惯用的手段”,认为年轻的姑娘即便是心理原因,口头上也要拒绝几次,甚至对着伊丽莎白说“就是因为你这小小的羞涩,令你在我的眼里魅力大增”,锲而不舍坚持着自己的说法,坚持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将你领到神坛跟前去举办我们别开生面的婚礼。”当谈话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读者们便会发现,简·奥斯汀利用反讽手法将柯林斯牧师的那种谦卑顺从又骄傲自大的两重鲜明的性格充分地展示了出来[4]。
四、凯瑟琳夫人的尖酸刻薄
凯瑟琳夫人在《傲慢与偏见》中是在柯林斯的自命不凡和溜须拍马中出场的,她也是作者极力反讽的对象之一。小说中凯瑟琳夫人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寡妇。她的家庭极为富有,却有极强的控制欲,曾经辅助柯林斯当上汉斯福教区的牧师,并且向来接人待物都是异常地尖酸刻薄,习惯眼高于顶、目中无人。在小说中,当凯瑟琳夫人听说伊丽莎白要与她的侄子柯林斯攀亲的消息后,当下便不再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所顾忌,立即坐马车不辞辛苦地赶往班纳特家中,就是为了达到阻止这门婚姻的目的。然而她的警告却对伊丽莎白没有起到任何威胁的作用,于是她又转而去向她的侄子达西告诫说让后者务必不能和伊丽莎白结婚。然而令她万万也想不到的是,她从中作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她向达西先生讲述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心意,反倒使得达西先生最终下定了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决心,最终促成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结合。凯瑟琳夫人以“上流社会的人”自居,盛气凌人,亲自到村里处理穷人的纷争,镇压他们,想要掌控别人的一切,极力阻止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结合,最终却非但没能掌控任何人,还促成了二人的婚姻,与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这就是作者对这位跋扈专横、不可一世、总是试图对别人进行支配和控制的凯瑟琳夫人最大的嘲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