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49

  

《洛阳伽蓝记》释词例评

◇ 余高峰

  摘要:《洛阳伽蓝记》有一些非常用词如“舞抃、奄有、衍业、师锡、唼嗍、檐霤、伦序、褊恡”等,对它们的注释,古今学者多异其说,其间释义正确者居多,也有注释不够精准和引文明显有误者。《汉语大词典》在引例和释词时也往往出现引例过晚或漏掉某些义项等现象。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注释引文
  引言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为北魏抚军司马杨炫之在迁都邺城十余年后,重游洛阳,追记洛阳劫前城郊佛寺之盛,追寻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地理、历史、文学、佛教于一身的人物和历史故事类笔记。《四库全书》将该书列入地理类,其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称为北朝文学的双璧;与《水注经》《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也有将《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因本书注释较多,然而诸家的注释中有一些解释不精确或不正确的地方,笔者进行逐句说明,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诸词相应的解释,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伽蓝记》常用释词校译例举
  【舞抃】
  见于对景乐寺的记载:“奇禽怪獸,舞抃殿庭,飛空幻惑,世所未睹。”舞抃亦作“舞忭 ”。抃,鼓掌;拍手表示欢欣。《吕氏春秋·古乐》:“ 帝嚳乃令人抃。” 高诱注:“兩手相擊曰抃。”动作常做,于是一种舞蹈遂出,即“抃舞”,亦写作“抃儛”,就是拍手而舞,以极言欢乐之状。《列子·汤问》:“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宋书·武帝纪中》:“靡不謳歌仁德,抃舞來庭。”《伽蓝记》“奇禽怪獸,舞抃殿庭”盖化于此。“抃”之本义虽为“鼓掌”,然禽兽无手,惟飞舞跳跃耳,故此处“舞抃”之释,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较为确切。周振甫释作“跳舞”,不分人、物,不确。
  【奄有】
  原句为“自我皇魏之有天下也,累圣开辅,重基衍业,奄有万邦,光宅四海。”周振甫释“奄有”为“覆盖”,他的解释盖源出于郑玄对《诗经·閟宫》“奄有下国”的笺“奄犹覆也”。周之不确处在于“覆盖”一词太过生硬,“覆盖万国”之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搭配习惯。《汉语大词典》释作“全部占有”,作为通释,完全正确。不过笔者以为,具体到《伽蓝记》就不能用“占有”这一多带霸道和侵略意味的词语,因为此句是魏人言及自己功德的话,所以可译为“完全拥有万国之地”,似此可稍稍抹平其侵占他人土地的不义之举。杨勇引《书·大禹谟》孔安国传“奄,同也”,“同”的解释,可证古人早就有不欲用“占有”解释“奄”的意思,同者,天下同有,可以模糊侵占者和被侵占者的界限,给人一种祥和万国的假象。
  【衍业】
  原句为“自我皇魏之有天下也,累圣开辅,重基衍业,奄有万邦,光宅四海。”据笔者所查,“衍业”一词惟《伽蓝记》使用,他书并未见及。周振甫“广开事业”。杨勇“重复坚固而厚其基业而”,周祖谟“衍者广也”。厚、广,在训诂学上可以语义相通。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中说:“‘上’是方位词,许氏训‘高’,这在训诂学上叫语义相通。‘高高在上’一语正可证许氏的训释。所谓‘相通’往往指两个词(被释词和解释词)的意义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联。以‘上、高’言之,在上则高,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广韵·厚韵》:“厚,广也。”《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厚”与“重”对举是为避复,“厚”也有“多”义,《汉书·食货志下》:“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颜师古注:“厚,犹多也,重也。”“衍业”有“扩展并巩固自己的事业”的意思,在《伽蓝记》中尤其偏重于扩展基业,因为巩固基业是用“重基”来表示的。“重基衍业”实际就是“重衍基业”,这是修辞上的并提现象,类似的现象在现代汉语成语中就可见到很多,如“天长地久”就是“天地长久”、“人困马乏”就是“人马困乏”、“风平浪静”就是“风浪平静”等就是如此。另外“重衍”作为一个双音节词“重衍基业”可译为“巩固并扩展自己的基业”。因此,笔者认为“衍业”一词的确切翻译是“扩展基业”。
  【师锡】
  原句为“自非德协三才,功济四海,无以入选帝图,允当师锡。”周振甫作“显然舆论”,显然不符合语义语境。《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师,众;锡,与也。”后以“师锡”指众人举荐推许。笔者的理解“允当师锡”可解作“另荐他人”,此是“恭让”之语,元恭在此假意三次辞让,“恭凡让者三”,既是辞让之言,前有“自非德协三才,功济四海,无以入选帝图”,意即一再声明自己无才无德不能承继大统,如果此处将“允当师锡”译为“并符合舆论”,一者因逻辑不通而语意不能相承,二者非常突兀。所以笔者认为可译为“请另选贤能”方为确切。
  【唼嗍】
  原句为:“呷啜蓴羹,唼嗍蠏黄。”范祥雍校注:“嗍《集韻·入聲覺韻》爲敕之或字,音朔。敕,《説文》:‘吮也。’唼音色甲切,與啑同。唼嗍爲雙聲連緜字,義同。”
  唼嗍既是双声连绵字,当同为吮吸。嗍,信阳方言中常用,如说“嗍乳”、“吃完饭又把筷子嗍一嗍”等。嗍:《类篇·口部》音色角切,训“吮也”。《集韵·觉韵》以“欶嗽嗍”为异体,按,“吸吮”义《说文·欠部》本作“欶”,后换形作“噆”,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三《无常品下》:“破脊痈疽疮,为蝇所。”“嗽”为“欶”加形强化字,如《汉书·佞幸传·邓通》:“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嗍”则为换声异体。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疗猘犬咬人方》:“先嗍却恶血灸疮中。”清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文集卷八《王芾传》:“家居常不得菜,植箸盐中,嗍箸以佐食。”(续修四库全书1514-22)今“嗍”为口语词,语料库中仅一例:“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杨勇曰:“此处乃状吮吸蟹黄之声也。”周祖谟指出“今北人谓吸食曰嗍”。周振甫解释为“喝”,显然有误。“唼嗍”当释为“吮吸”、“吸食”。

《洛阳伽蓝记》释词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