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06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 闫继苗

  摘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从小说结构、叙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借鉴了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因此《京华烟云》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与《红楼梦》在小说背景、创作意图、主人公性格和深刻内涵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本文从《红楼梦》和《京华烟云》的家族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异同与价值所在。
  关键词:《红楼梦》 《京华烟云》比较文学结构
  引言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是明清时代小时创作巅峰的代表作之一,近现代很多小说家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借鉴,最为显著的就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在情节方面和人物塑造方面都离不开《红楼梦》的影响,是对于古典小说精华传承的代表作品。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而且作者本人也认为《京华烟云》是自己最为得意的创作。林语堂出身于清朝末年,后旅居巴黎。这部作品是他在巴黎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并将之向世界展示,林语堂也因为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诠释方面的权威专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京华烟云》大量地借鉴了《红楼梦》,将其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传承下来。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非常之多,本文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语言方面对二者进行了详细比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家族模式的叙事结构比较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林语堂作品《京华烟云》都达到了小说创作的巅峰。从叙事结构角度分析,《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早同西方思想接轨的小说,构思精巧,叙事方式奇妙,可谓是开启了现代小说构思和叙事之先河。《京华烟云》这部作品融合了纪实模式和诗化艺术,这二者之间一定有相连接的纽带,那就是家族。文学界一直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小说都不能比的,原因在于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描写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京华烟云》的叙事情节来看,这是第一部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现实情况以及清朝末年风土人情的中国传统小说。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因为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很多西方国家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了解,而林语堂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因此想要通过作品的形式将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等都介绍给西方读者,经由此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就意味着一个脱离世俗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中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尤其是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从开始到悲剧的结束,预示着一个庞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结局以及理想世界的崩塌和虚幻。和此叙事结构极为相似,《京华烟云》的故事情节也主要是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来展开的,分开来看是几部短篇小说,但是合在一起却是结构极为严谨的长篇作品。这一点可以说完全是借鉴了《红楼梦》得来的。只不过二者的读者群体不同,《红楼梦》的读者群主要是国内的人群,但是《京华烟云》的读者群体一开始就是明确的,是面向世界读者的小说。这就使得作品中明明对于中国人来讲不需要详细说明的地方,作者也要进行非常详细地讲解。例如木兰的婚礼,中国人的婚礼是有陪嫁的,这是自古以来的习俗,这一点中国人自是清楚,但是西方读者却不明白,因此《京华烟云》中将木兰丰富的陪嫁,各种珠宝玉器的名称、数量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和此处情节相似的是,《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葬礼的描写也极为详细,读者可以通过此处情节看出当时的古代王公贵族奢侈讲究的排场,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阶级差别和社会风俗。
  这两部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不同的。很明显《红楼梦》是我国传统文化下的产物,因此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因素极为浓厚,包含了传统文化的集合,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林语堂在其作品中也使用了家族叙事模式,通过对三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给西方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家庭的生活模式和社会真实情况,也很好地表达了当时大家族式生活下的复杂和艰难。两者都是使用了家族叙事模式,不仅借鉴了经验,同时还加入了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表明了时代的特色。林语堂出生于清朝末年,但是又在西方国家生活,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两方面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学贯中西的学者真正表现出来的文化涵养和广阔胸襟。而曹雪芹不同,他并没有亲身接触过西方文化,他所接触的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意识都深受时代的限制,因此创作的作品也局限在平面的循环之中,叙事结构较为封闭。但是《京华烟云》的叙事结构是开放的螺旋式循环结构。《红楼梦》是作者倾注了一生所创作出来的心血,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仿佛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震撼人心。这两部作品不但都有着悲剧的结局,而且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二、《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主人公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京华烟云》也大胆地借鉴了《红楼梦》的经验。林语堂认为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其中对于人物的复杂刻画描写,因此,他在创作过程中尤其注重这一点。《京华烟云》中出现了很多的人物形象,这是在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现象。其中人物形象的设置大都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出来,例如主要人物姚木兰的原型是史湘云,莫愁的形象源自于宝钗,体仁源自于宝玉、薛蟠以及贾琏的融合等等。《京华烟云》的人物塑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对于时代特色的反映和融合,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性格创新,使其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形象。林语堂在其作品中也使用了家族叙事模式,通过对三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给西方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家庭的生活模式和社会真实情况。
  从创作的角度看,《京华烟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形象深深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影响着他对于女性形象的审美眼光。作者在《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红楼梦》的原型,但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做法。在作者看来,任何人物角色都是有着缺点和多重性的,那么在作品中就应该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也更加合乎情理。例如姚木兰这个主要角色,她不仅有着同湘云一样的爽朗大度性格,而且即便是每日看遍了种种沉浮,木兰的这种心境仍旧没有改变,依旧豁达洒脱。木兰的性格活泼可爱,谈吐诙谐幽默,大方而且不拘小节。她长大后嫁给了宽厚的荪亚,但荪亚却不是她所爱的人。她用尽终生都在思念爱慕的立夫却最终也没有和她走到一起。木兰同荪亚的婚姻对她来说就是一座“围城”,她不断地想要突围出去,这个过程中,木兰多面的性格也就表现了出来。木兰喜欢的是黛玉,莫愁欣赏的却是宝钗。林语堂将《红楼梦》中的众人物作为自己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来源,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大方爽朗的姚木兰、大方得体而又稳妥的莫愁。从这些形象中我们看出,作者没有简单地借鉴人物,而是将《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重组和融合,从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全新的人物形象。   三、《京华烟云》与《红楼梦》语言比较
  众所周知,曹雪芹是我国语言运用方面的大师。他在北方口语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古典书面语言的精华,进行融合和重新提取,才使得《红楼梦》中出现了如此生动准确而又极为感人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特定的人物语言。通过语言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物形象的身份和地位,人物角色形神俱备。作为中国近现代非常著名的作家,林语堂在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也都清楚地表达了这些特点。例如他在刻画人物的神态时,往往会将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理过程都描写出来展示给读者。以主要人物角色木兰、莫愁的语言为例,木兰大度豁达的语言明显是黛玉和湘云的集合体,莫愁圆滑而又稳重的语言更像是去除了内向的宝钗,曼娘语言较为温和,和袭人是相似的等等。不得不说,《京华烟云》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个性化。将美丽的山水作为描写背景,在其中感悟生命,享受山水之间的宁静,作者从此间找到了山水和人生的美好,这里的描写同《红楼梦》中拢翠庵里的意境极为相似。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京华烟云》虽然对《红楼梦》有所借鉴,不过却没有简单地复制,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色和作者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也因此有了更加奇妙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与众不同的深刻意义。文学的生命力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表现出来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继承传统,只会失去原有的意义,作品永远只能是作品,成为呆板的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不同了,在继承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变革和发展传统,使文学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创作的过程中文学作品就会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和崭新的意义,才能表现出作品更好的鉴赏价值和保存价值。我们不能否认《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在我国文学史上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作为现代著名的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也具有非常优秀的研究价值,其中所塑造出来的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时代的发展特色,是对传统文学的一大突破,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大胆探索,给中国文学艺术走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5.
  [2]郭孔生.《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29).
  [3]施建伟.林语堂研究论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27—29.
  [4]朱丽.《红楼梦》袭人形象的传统解析与现代视角[J].语文建设,2013(17).
  [5]刘娟,刘扬.《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J].语文建设,2015(02).
  [6]雷玉梅.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J].语文建设,2014(35).
  [7]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107—120.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