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20

  

隐喻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中自然要素的解读

◇ 娄宏亮

  摘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与他的《老人与海》一样,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一部小说,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根据自己在战地的经历,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悲歌,该小说此后还被多次搬上大荧幕。本文从隐喻视角出发对《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海明威的生态主义文学观。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自然要素隐喻视角
  引言
  提到海明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已经成了海明威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经成为海明威的一个代名词。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部作品中,就有他曾经作为战地记者时的一些所见所闻,他将这些经历与现实生活进行完美地融合,谱写了一首融合了爱情与战争的动人歌曲。在海明威的创作过程中,生态自然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这部作品中,自然元素丰富了文章内容,从隐喻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些自然元素,可以加深对海明威的文学创作观的理解。
  一、《永别了,武器》简介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早期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代表作,讲述了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并且相爱的故事。与凯瑟琳分别之后,在前线执勤的亨利被炮弹炸伤,后来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由于当时的护士资源十分紧缺,因此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个人再一次相遇。这次的相遇让亨利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凯瑟琳。在米兰的时候,两个人就坠入爱河,陷入热恋中。在这段时间内,凯瑟琳怀孕,亨利在伤愈之后也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到处都是一种绝望的气息。加上德国人的紧逼与进攻,使得意军的士气大跌,士兵们情绪也开始波动,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出现反战的情绪。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且要对他们实行枪决,亨利就在其中。在此期间,亨利找机会逃走了,他跳进河里想要逃亡的时候发现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那种义务也被冲走了。他想要找到凯瑟琳,想要逃离战争的苦海,一起去过幸福的生活。所以亨利一直辗转到米兰,后来在边境小城找到了凯瑟琳。但是由于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军队的纪律,所以意大利警察一直在追捕他,这使得他不得不带上凯瑟琳逃到瑞士。在瑞士经历短暂的幸福时光之后,凯瑟琳由于难产死去,最终留下亨利一个人。
  这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不安的氛围。人们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希望和信心,当时的年轻人成为“迷茫的一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海明威创作了这部小说。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也在军队度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了这些人的心灵和身体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开始怀疑一切、厌恶一切。小说中的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经历了战争之后,发现战争的残酷,努力地想要逃离与战争有关的一切,但最终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迷惘地生活着。
  二、隐喻的概述
  隐喻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隐喻成为文化沟通的途径,代表了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有的时候,一些词语、句子等在描述的过程中并不是直观表达其字面意思,而是有另外一层意思。再比如,有时候在一篇文章中会选用一个寓言故事,或是以一段历史的方式去描述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就叫做隐喻。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隐喻手法是一种可以增添文字魅力的语言应用方法。在文学创作中,隐喻手法的应用,可以使得整部小说的说服力更强,用人们已知的思维方式来对未知的东西进行阐释,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形象,可以使得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接受度更高。很多人都认为隐喻就是简单的语言上的修辞,是语言的装饰,是为了让语言显得更有内涵而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近年来,关于隐喻艺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外界对隐喻的认知也逐渐加深。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利用语言对抽象的意识和概念进行表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工具,是一种认知行为的表现。在隐喻艺术的应用过程中,作者往往会使用一些人们十分熟悉的意象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从而使得各种客观意象的内涵意义变得更加深刻,而且主旨的表达也更加生动形象。更为具体地说,隐喻是用自己在生活历史中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来理解或是表达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和本质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和感知;而且在这些不同的感知过程中,会收获到一种最佳的感受。通过不同的感知之间的交融来对真实的感受和感情进行表达以及评价,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隐喻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中自然要素的解读
  在隐喻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中,隐喻中相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可能是有紧密联系的事物,也有可能是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事物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而且这两种不同的意象之间的衔接是对语言表述进行升华的一种重要渠道。在这部小说中,对各种自然要素进行描写时,海明威采用了一种充满忧伤与悲戚的写作风格,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低沉而压抑的氛围。在这部小说中,景物的描写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景物看起来都好像微不足道,但其实这些景物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在小说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纫细的雨丝,树上的叶子早己随着秋季的离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与村庄充满了萧条之味。”在这句中的自然要素很简单,天空、叶子、雨,但这些简单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悲伤的意味,因此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意境,给人一种有噩耗即将发生的感觉。
  (一)小说中的雨
  海明威说自己进行创作的源泉是《圣经》,他是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了很多次。这个意象总是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得很好,与瘟疫、战争交织在一起,给这种自然意象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雨在本作品中隐喻着灾难,萧条而又阴冷,好像是临近死亡一样,比如“冬季伊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冬季刚开始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十分萧条的感觉,疾病和初冬的结合,预示着灾难的来临。小说中的人物对自然中的环境要素不仅仅是如常人般对待,而是对其进行感悟之后从情感上对其作出反应,与人物的悲惨命运是相呼应的。

隐喻视角下对《永别了,武器》中自然要素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