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52

[ 肖琼 文选 ]   

“no zuo no die”网络流行语的解读

◇ 肖琼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本文对“no zuo no die”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流行趋势等方面的理解。
  关键词:“no zuo no die”网络流行语语言特征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汇,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生活而言确实是一种丰富。“no zuo no die”是在2013年微博上流行起来的一个网络词汇,曾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收录。当前,这个词汇在很多论坛、社区以及主流媒体上依旧被应用,说明了该词在某些方面具有与其他网络词汇不同的特点,促使人们愿意进行传播。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词汇与我国传统的汉语词汇是不同的,产生于网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这种词汇却是切合了互联网发展的一种重要产物。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多,网络词汇的流行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各种网络词汇来宣泄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大面积地传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实现了模因的复制;另一方面,有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载体,使得其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复制,一共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是同化,第二是产生记忆,第三是进行表达,第四是进行传输。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词汇就是一个模因,能够在不同的人之间复制、传递,以顺应传播者所处的情境。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模因能够被成功地复制和传播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顺应性。即要顺应模仿者以及选择个体的本性。模因具备真实、有用、引人注意、能够使人产生独特的情绪体验这几个特征,则可以实现成功的传播。第二,模因要容易记忆和模仿,能够进入宿主进行传播。第三,模因需要借助一定的渠道才能进入新的宿主,并且能够被新的宿主传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一个字、词、句子,甚至是整篇文章,都可以被交际者模仿,并且在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将其传播出去。以上叙述的是关于网络流行语本身的性质和特征,使得它可以被广泛传播,而各种网络媒体的运作,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更有价值。
  二、“no zuo no die”的解读
  (一)产生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网络词汇,中文意思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全句为“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为了传播方便,在传递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将后办半句省略掉,直接精简成“不作不死”,英文版本——“no zuo no die”。这个词语被美国词典收录一事,让这个词语本身的热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关于这个词汇的来源,有说法称该流行语来自高达动漫中的一句台词,但也有人指出“作死”中的“作”发音为一声,在客家话、北京话、东北话、济宁话中,这个发音是“自作孽,不可活”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所以有人说是来自于这些地方语言。且不论这个词汇究竟来自哪里,单从这个词汇的流行程度就可以看出它巨大的影响力。
  (二)特点
  从结构上来说,这个词语采用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即“不A不B”式。这种结构的词语语义十分丰富,而且结构很简单。在汉语语法结构中,A、B这两个词汇有几种情况。第一,A和B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动词或文言词,比如我国常见的不吃不喝、不哭不闹,表达的是既不怎样,又不怎样的意思,即两个行为都不会发生。第二,A和B表示词义相对的单音节形容词、方位词或文言词,这种组合表达了一种适中的状态,比如常见的不多不少、不高不矮。第三,A和B是词义相对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表示既不像A也不像B的状态,是一种处于中间的不满意状态。比如常见的不男不女、不人不鬼。第四,A和B是词义相对或相关的动词或短语,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怎么样,就不会怎么样”。比如我们常见的不见不散,说明如果不相见,就不会离开;不去不行,表示的是如果不去就不可以。“no zuo no die”的结构很明显是属于第四种情况,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很“作”,这个“作”字可以理解成为矫情、故意做某事。正是由于“不A不B”的语言格式结构十分简单,而且语义也很丰富,因此这个词汇作为一个模因在传递的过程中便于人们记忆,也便于传播,而且很好地适应了人们的心态,所以必然会流行。
  从词语结构的角度来说,这个词语具备了一个词汇的基本要素。从网络语言的角度来说,这个词语言形象、生动、有趣。网络词汇如果像那些传统的正规词汇一样严谨,则很难实现广泛的传播,所以流行度较高的网络词汇大多是轻松程度比较高的。比如对一些词语的语音进行改变、对语义进行改变之后创造出来的新词汇,能够对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情况进行调侃、戏谑,以表达出人们的心情。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很喜欢使用这种中西合用的词汇。比如“词语+ing”,表示正在做某事,“开会ing”指的是“正在开会”。再如“hold住”,指的是“保持住,坚持住”,人们在网络上很喜欢使用这个词汇,表明了人们对时尚以及潮流的一种追逐态度。“no zuo no die”从微博上出现之后,就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频频传播。一方面,说明了这个词语本身具有传播的价值,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可以用这个词汇来形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网友们具有从众心理。
  (三)语用功能
  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其简洁生动性和运用群体的广泛性。这个词语中“作死”发生了变化,与之对应的语境也发生了改变,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具体说来,这个词汇具有几种语用功能。第一,在战胜挑衅的对手之后运用此语,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嘲笑以及蔑视。比如“不作死就不会死,哼,这就是挑战我的下场!”第二,是对自讨苦吃这种行为的一种讽刺。第三,对人产生一种警告,带有一些训诫的意味。比如“不作死就不会死, 你可悠着点儿来!”第四,当一个人碰到一些麻烦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和自我排解。比如“不作死就不会死,《星星》 迷吃炸鸡啤酒得胰腺炎”。这个词语中的关键词“作死”是来自于口语中的“作死”,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人们的加工,同时由于语言本身有一些发展变化,所以源语言的语义已经被弱化,运用的语境变得更加宽泛,带来的语用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流行的原因
  这个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其原因与很多方面有关,比如词语本身简洁可传,使用者有一定的求新求异心理等。具体说来,该词流行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比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支撑。第二,我国的网民基数的增加,当一个事件或者词汇在网络上出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播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比如“no zuo no die”出现之后,很多人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总能找到这样的情况,于是便开始转发,传播面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第三,网络媒体中公众话语权的回归。这是网络媒体的媒体特性,可以使得网民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激发。网络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网民在上面可以说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比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体现出当前人们的心理状态。这个词语的出现,也很好地满足了公众对话语权的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词汇的总量越来越大,在丰富了网络词汇的同时,也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带来了一些影响。为了使语言更加规范,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以及公文的写作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网络词汇。社会开放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也越复杂,因此建立统一的语言标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快速、大范围的传播,离不开词汇本身的特征,也离不开传播的载体。通过“no zuo no die”这类网络词语的流行,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很好地契合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满足了人们的求同心理以及对话语权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和规范,促使我国语言发展的环境更加健康。语
  参考文献
  [1]邓英树,黄谷.论“不A不B”的否定意义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04).
  [2]黄弋桓.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的互相制约——以“不A不B”构式为例[J].求索,2012(04).
  [3]甘莅豪.“不A不B”的构式义与语义的消极倾向——基于认知与语用的分析[J].修辞学习,2008(02).
  [4]刘东雪,马德帅.不A不B结构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6).
  [5]傅远碧.谈谈不A不B[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no zuo no die”网络流行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