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17

  

基于区域经济文化的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 孙孝花

  摘要:近年来,各地大学院校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基于各个地区文化经济差异。区域文化经济造成文学作品描写与内涵的差异。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许多被吸纳为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本文重在研究区域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区域
  引言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形势不容乐观。各地的高校为适应学生的就业实际需求,多以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为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不断加大对学科专业和教学课程的改革力度。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内容,由于其专业性不突出、对就业影响不明显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所忽视轻视,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区域经济文化为视角,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及教材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地域文化教育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强化语文教育的社会指引功能,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一、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区域经济文化影响归类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具有很多的功能。在社会学的维度里,课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用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大学语文教材则是课程内容的静态反映和集中展现。大学语文教材是教学的根基,将各种文化包括区域文化浓缩于纸面之上,辅助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引导作用。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区域经济文化是无形的软实力,蕴藏了不同时期、题材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章,比如人们熟知的《祝福》、《北京的春节》,还有描写家乡的名篇《故乡》、呈现岭南特色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区域文化宛如一颗颗镶嵌在选文之中的珍珠,闪烁着历史文化、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的灿烂迷人的光彩,让学生在品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祖国地域文化的秀美瑰丽。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大学语文需要发挥更好、更多、更强的文化传承作用。为加强对大学语文教材中地域文化的凸显,本文选择影响力较为突出的人民教育和江苏教育两家出版社编选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两类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分析其选文的地域归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性。通过对选文的分析总结,两种教材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主要集中在华北、江浙和西南等地区。比如,展现华北地域文化的有《茶馆》、《想念地坛》、《景泰蓝的制作》、《荷塘月色》、《胡同文化》等;展现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的有《江南的冬景》、《扬州慢》、《西湖的雪景》、《兰亭集序》、《祝福》等;展现西南地域文化的有《边城》、《云南冬天的树林》等。这些美文用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将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于读者面前,使大学语文课程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地域经济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排注重区域文化内容
  教育部门及教科书编写机构逐步对地域文化教育加以重视。从文章的数量上,涉及地域文化的文章数量占教材的文章总数比例较为理想,体现了对大学生加强地域文化教育的支持。目前,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精选了96篇文章,其中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有27篇,约占三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精选了67篇文章,其中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有16 篇,约占四分之一。这样的选文比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接触和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选文中有关自己家乡文化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文化
  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编过程中,也注重吸收了我国各地不同的乡土民俗文化。有的文章侧重描绘自然景色、四季景色,比如《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西湖的雪景》等;有的文章侧重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比如《北京的春节》等;有的文章则侧重喻情于山、喻情于水,巧妙地将作者的情感借助当地的景色抒发出来,比如《石钟山记》、《滕王阁序》等;有的文章则侧重反映特有的乡村生活,比如《寒风吹彻》、《荷花淀》等。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将地域文化融入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三)大学语文教学选文涵盖了我国大江南北的地域文化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虽然在地域文化的选文方面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但共同突出了华北和江浙的地区文化。前者中具有华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选文有11篇,后者有 7 篇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前者中具有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特色的选文有7篇,后者有6篇。总体上看,前者的选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全国各地,后者在这方面略显不足。
  三、地域文化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魂和社会和谐的神,是民族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物质的需求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其进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目前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参与。大学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学术和思想摇篮,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在新一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内容,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应充分感受地域文化教育的可贵意义,拓宽大学语文教学思路,引入地域文化要素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方法,增强广大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兴趣度和关注度。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纵观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可以从宏观上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唐宋时期,随着当时国都的迁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随之变迁,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逐步向东南沿海区域转移。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学者、诗人、作家,众多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就源于当时,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第二个阶段是明清时期,由于明代迁都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随之北移,北京汇聚了当时全国的优秀人才。此时的文化也有了空前发展,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化水平,众多的知名作品也来自于这个时期。   (二)地域文化教育多以历代经典名篇佳作为主要载体
  在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地域文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文学中的知名篇章。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编写的《项脊轩志》,不仅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将项脊轩描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将作者的悲喜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名篇佳作,比如《边城》、《江南的冬景》等,不仅在结构语言上堪称精品,而且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也属上乘之作。其中《江南的冬景》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撰写的著名散文。文章对江南植物的描写惟妙惟肖,仅用“芦花不败,红叶生机”八个字,已将江南水乡花草四季不会凋谢的优美景色描绘出来。可以想见,这样的表现手法会让每一位同学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和品鉴能力,而且可以将文化熏陶融入整个讲授过程之中。
  (三)大学语文讲堂可以变为吸收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有效平台
  大学语文讲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文化的基础阵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通过引言、幻灯片或者场景重现等方式,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准。教师可以结合教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习的兴趣点,挖掘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以古今地理名称的对比为切入点,通过简短、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文章、诗歌之中,开启联想的阀门。像古诗中的“京口”,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引出著名的历史事件,融入对地名变迁的缘故的介绍,其地域文化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接纳,既增添了学习乐趣也丰富了文化底蕴。
  (四)加强地域文化教学有利于深化和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涵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选文的地域文化,这对于教师授课和教材筛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展现地域文化,必须对文章中涵盖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逐一进行研究归纳。只有授课老师在充分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将选文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融入到文化之中。比如,在讲授《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的过程中,必须联系苏轼当时的境遇,阐述他词风的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苏轼词风转变背后的原因,更透彻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新一代的学子们需要从广博深厚的地域文化中吸取成长的文化营养。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自身不仅被中国地域文化的特有魅力所深深吸引,而且期望能够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融入地域文化,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材与教授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知识过程中增加文化素养,培养文化底蕴,更深地了解地域文化、更多地吸取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在此过程中也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中精神力量的增添作出自己的贡献。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谭少元.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2).
  [3]何惠.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探析[J].语文建设,2014(03).
  [4]张益萍.现代文学名人入选高职语文的必要性分析[J].语文建设,2014(11).

基于区域经济文化的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