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7期 ID: 421029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 郭常红

  摘要: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给作者的中心地位以致命的打击,从而使读者和文本的重要意义得到重视。本文对《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作品本身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的“作者至上”,塑造了“多义文本”并产生了“自由读者”。
  关键词:《作者之死》文本读者
  引言
  罗兰·巴特(191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最负盛名和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给作者的中心地位以致命的打击,从而使读者和文本的重要意义得到重视。他宣称“读者的诞生须以作者的死作为代价” [1]。《作者之死》一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文学理论界的各种争论与重新思考。对这篇文章的观点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有褒有贬。本文拟对《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作品本身及其局限性进行研究。
  一、《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
  巴特“作者死亡”的宣判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认知:作者是现代的产物。古典时期的作家不过是抄写者,作者是记录神谕的绝对权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一直处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然而,早在形式主义者那里,当他们用“文本”这个概念取代传统文论中的“作品”时,就切断了作者与文本的联系。而巴特则以其解构主义的哲学视角彻底消解了作者的权威。他说:“事物一经表述,(……)裂隙便随之出现,话语失去原味,作者走进死亡,书写开始了。”[2] 作者的中心地位不断遭遇挑战,岌岌可危。二是理论基础:《作者之死》的出现并不是巴特一时心血来潮的时尚呼告,而是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的,也即是说“作者”是被一步步杀死的,决不能归结为巴特的一人之功,只不过巴特以一种巨大的勇气赋予了它更多的时代内涵。事实上,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作品的诞生及其意义的生成是取决于作者还是取决于读者或者文学形式、语言符号或文本结构等,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可以说,《作者之死》实际上是西方思想文化中一直都潜藏着的一个主题。巴特的观点起源于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认为能指与所指分离,意义来自于符号的差异关系。这种理论抽空了言语的意向性和语言的历史内涵,写作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游戏。
  二、 《作者之死》解读
  在《作者之死》中,巴特强烈地反对和批判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以作者的传记研究来阐释文本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宣告了写作和作者是毫无关系的,文本研究也与作者毫无关系,作者的死亡迎来读者的再生。具体如下:
  (一) 颠覆“作者至上”
  从对《作者之死》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巴特所否定的作者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作者在文本中的在场,也就是作者的主体性。巴特要取消作者作为意义的起源,认为文本之中不含有任何作者的意图性。巴特因此成为最为激烈的反作者意图者。
  第二,作者的个人才能及创作能量。巴特否定了作者的创作能量。在浪漫主义时期,作者被认为拥有超人的想象能力,有不同于普通人的感知能力和创作冲动及能量,他甚至能够超越自己。而巴特则认为,作者只不过是一位抄写者,一位文本编织者。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个人才能。
  第三,被巴特纳入批评范围的还有以作者为中心的作者文学批评观。巴特认为这样的文学批评忽视了真正应该被研究的对象——文学文本,而缩减成一种个人的揭秘式批评。
  (二) 塑造“多义文本”
  传统的文本理论认为,文本由一行行的文字构成。文字传送出带有“神学意味”的意义,即信息是由一般的作者发出。作家因而受到推崇,被看作是作品之父,存在于作品之先。文本的意义仍是有所限制的,具有“终极所指”和单一的封闭意义。批评家的主要任务,则是去发掘作者及其社会、历史和心理背景。[3]
  巴特认为,“现代作家则截然相反,他与文本同时诞生,绝对不是先于写作或超越写作的存在,不是以其作品为主属的主体,存在只是阐述的那一刻,并且只有此时此地每一个文本才被永远地写作。” [1] 在巴特看来,现代文本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事先就有的“作者”。“作者”这个概念也不适合于巴特眼中的现代文本。巴特甚至用另一个词 ——“抄写者”来代替“作者”。不是“作者”创作了文本,而是文本创作了“作者”,“作者”和文本是同时诞生的;作者不再是叙述作品的主体,不再是主体的独一无二的起源;作品中的语句并不是作者所说的,而作者也只能与作品同时出现于人们的视野。文本的统一性不在作者,而在读者。传统意义上的作者的个性、性格、情趣和审美爱好也在转抄别的文本的过程中全部消失。
  就文本本身而言,现代文本具有多维度空间,任何文本都是以其他文本作为参照系或材料源泉,因而文本中自然交汇融合着其他文本的内容。这种融合“转抄”了多种文本内容的文本,不再具有“原创性”。因此,没有文学“原创性”这种东西,也没有所谓的“最初的”文学作品,所有的文学都是“文本交织物”。[3]逃离了作者的文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体现于意义的多元,更是一种阅读方式上的开放。
  (三) 产生“自由读者”
  根据巴特的观点,《作者之死》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真正的读者。《作者之死》彻底地消解了作者的绝对权威,读者不再将挖掘作者的创作本意、观念意图、身世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径。读者不再是消极的消费者而是主动的生产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转身一变,成了作品的主人。读者可以随意地理解文本,对之进行解构、批评、再创造,以最终完成作品意义的构造。
  在巴特看来,只有积极参与创作的读者才是真正的读者。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读法,不必受作者制约,也不必看批评家眼色,从而在实际的阅读中摆脱了作者和批评家的权威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自由。读者所面对的文本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系统,阅读不再是对作者个人激情和文化观念的追寻,作者的体验、想象之类的心理本体因素不再成为读者阅读活动的焦点。同时,这也使得读者具有了一种参与原创的欲望冲动和快乐。“这样一个统一的作者瓦解了,每个读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4]读者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同作者一同被摆放到文本的前台,他们共同面对的东西就是文本。作品变成了语言问题,人们可感受它的本质,从而接触到它的限制。[5] 作者不再单独以生产者的身份出现在系统中,同时读者也不仅仅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出现在系统中,读者更是生产者。“文本的完整性并不是产生于作为起因的作者,而是在符合读者的阅读目的性中得以完成的。” [1]
  在《作者之死》之后,读者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创造中,消解了传统理论中的绝对理性和审美价值观的统治,从而获得了精神和身体上的极乐享受。同时,自由的阅读也使原来单一、固定的文本意义多元化,赋予了文本丰富的色彩。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读者在自由、轻松的阅读中,重新认识和把握了自我,成为了一种真正自由的存在。
  三、《作者之死》的局限性
  随着作者的中心地位被颠覆,读者和文本取而代之,成为关注的焦点。读者从传统意义上的客体变为了主体,获得解放,借助《作者之死》之后文本的开放性,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的阅读,获得文本的“意义复数”。以近年来盛行的名著解读、品读、心得之类的文章书籍为例,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死了,读者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原文本进行解读,新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但是,原文本的整体性也遭到了破坏,“对文本碎片的过度张扬将导致文本本身的崩溃”[6]。
  潘冬梅认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文本作为一种存在物,不可能自发产生,它只能是人的行动的产物。这一行动者是作者,是主体;是作者把文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是他使作品存在。如果说作者死了,文本何以“无”中成“有”呢?[7] 罗兰·巴特在颠覆了“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解构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作者-文本-读者”结构后,实质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建立或试图建立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文本-作者”的新结构。在高扬“读者”的自由主义的同时,“作者-文本-读者”之链中的“自由”的“读者”其实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实质上随之宣告了“读者之死”。那些高度“自由”的“读者”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作者”。
  由此可见,巴特《作者之死》在理论上是主张消解作者的权威,解放文本和读者,使读者能够有更多的阐释空间。但是在实践的领域,似乎难以实行。如果抛开作者只谈文本,就会导致文本的肢解和作者原意的歪曲,从而影响对文本的全面理解。随着作者的死亡,文本也失去了统一的中心,被读者随意肢解,变得遍体鳞伤,也面临崩溃。可见,作者不能完全走向死亡,他仍然是文本最可信的解释者,否则一个没有中心的时代将带给人们更多的迷茫和困惑。语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M]. 温晋仪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 司显柱. 翻译主体研究:译者地位思辨[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3] 陈平. 罗兰·巴特的絮语 ——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评述[J]. 国外文学,2001(01).
  [4] 罗雨.英美文学评论的文化差异探析[J].语文建设,2015(08).
  [5] 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 李红琴.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论略[J].语文建设,2015(05).
  [7] 潘冬梅. 关于罗兰·巴尔特“作者死亡论”的思考. 中国文学研究, 2013(03).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