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7期 ID: 136268

[ 刘晓宁 文选 ]   

板书创新与有效性探究

◇ 刘晓宁

  我们的教学活动,无不在传递、 交换、筛选、比较、综合乃至创造着大量信息,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源中快速高效的获取并处理有用信息,以达到教学目的。板书,或者说图示,无论是黑板还是投影,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新的观念,必然促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而这些,都成为我们板书创新的理论依据。
  “动态图示”以突出教学重点、体现知识结构和教学意图、教学程序,强化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以追求纲要性和启发性、能动性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以体现教学风格和创造能力为宗旨,在有形和无形之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动态图示”不仅是一种板书优化性的教学手段、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结晶,渗透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着科学的工作原理;它简中有繁,形中有意,在有形和无形之间生成、延伸,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支配教与学的行为。
  一、工作原理
  “动态图示”教学法是尽可能集以往板书改革创新的精华、又给纲要信号法赋予新的使命、新的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改革创新了的教学产物,不再是教材内容或知识点的简单整理、罗列,也不是由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信号提示;它忌讳文字等符号的繁杂,不讲筛选和逻辑组合,它也不满足于静态地清晰地概括知识要点或思路,它那极为有限的符号、线条等信号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和机制。与“纲要信号”教学法相比,它更追求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动态”的生成。它的实践理念就是能动性和有机性:所谓“动态”(或曰“动能”)主要有两个含意,一是这种图示具有激发并引导、推动学生思维的功能,二是它具有课堂生成的指导思想和功效;“有机性”指由不同信号构成的“动态图示”是一个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体系,“形简意丰”,“耐人寻味”。
  “动态图示”讲求图文并茂、简练传神;它利用极简单的文字来体现大容量的知识要点、知识结构和求知方法或规律。它以奇妙而通俗的信号组合直观鲜明又赋予了动能的图示,通过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我想学、我会学的主动思维,遵循学习“线路”去求知、探秘、创新。它给人的既是知识的骨架,又是知识的灵魂,体现和带动了全部的血肉;它既是繁杂知识的缩写,又能还原成原本的知识面貌,乃至再拓展延伸。它主张凭借符号和线条等信号的有机的运动性组合而至变化、迁移,使整个图示“有一种流动的气韵”,从而产生“势能”和“动能”,有效地调动和扩展学习者的思维,使之持续地运动下去。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它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接近教与学的目标。
  这种创新性的“动态图示”,意在突破对教学内容归纳、概括的固定性和短期性,而让其在易于储存于大脑的前提下,随时因需而输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合理的精炼集成,更是思维的导向和推手,贯穿着心理学的完型原理,具有强烈的能动性的一条运动的逻辑轨迹,对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以至再创造具有十足的诱惑力和鼓动性;它推动知识由点到网络逐步形成,又势必促动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网络形成的条件、原理和拓展方向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上下前后或展开、跳跃,或联想、想象,或类比、归纳、演绎,多角度活动,进而获得学习的方法,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而且教师赋予它的能动性机制不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成,教师注入其间的创造性在有意无意之间传导给了学生,带来了新的创造,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由于“动态图示”有效地利用、开发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因而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大的学习效益;还由于“动态图示”有意在主导和主体间建立了便捷的通道,给学生提供了求知的“章法”和创新的机会,因此学生很乐意“试试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达成我们期待的有效性教学。
  二、有关科学性的论证
  (一)符合板书优化原则
  简练、形象、直观、能动是“动态图示”最突出的几个特征,也是最基本的设计使用原则。日本科学家曾证明了逻辑信号与形象信号,即文字与图形的协调组合极其有利于右半脑潜力的开发利用,是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手段。“动态图示”恰好是图文互补,它尽可能地减少文字,让那精炼的符号、流动的线条、闪烁的色彩等构成一幅动态的图像,让每个成分都来传达信息,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而这种直观和形象又是高级阶段的,是经过抽象概括再加工而来的。它既可作为连续提示、提问等教学行为的可动性的纲要,又可作为学生持续思考和探究、创新的可遵循的活性依据。它还因形象、直观缩短了学生接收系统与接收内容的距离,还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接收程序,使初级阶段的思维活动更加简化,将更多的思维引向求知的高层次。
  (二)符合心理学原理
  如果说“动态图示”能够产生有效的教学效应,那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和利用。与一般的板书比较,“动态图示”的设计思路与形式非常新颖,不拘一格,似随心所欲又匠心独运,曲尽其妙,别开生面,因此它首先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思维探究的欲望。这些别具匠心的图示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一种注意和紧张,而弗洛伊德认为紧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指示着师生之间的相互期待。进入意识范围的“动态图示”以其充满悬疑的特点使注意集中专一,这时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就引起十分强烈的兴奋中心,使信号在脑中获得清晰的反映。机体的“定向反射”形成和稳定着优势兴奋中心,而脑干的网关结构也把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和整个机体保持觉醒状态。“动态图示”所引起的注意和兴奋,使学生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当全心全意积极地感知、深入地理解图示信号时,就可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从而调动积极思维。
  (三)符合美学原理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乐于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的艺术活动,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尝试和实践。”“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情、知、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这是国家政策、“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理念。现代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积极追求审美享受,个性张扬,教师利用艺术性极强、富有美学价值的板书图示启发学生自觉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定能让学生在审美的课堂中提高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动态图示”构思新颖,是一个浓缩而微妙的综合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字、符号、图画、线条、色彩等元素。而这些元素又科学、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文本的知识等,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一致,且丰富、强化了表现力,让学生的审美潜质受到启迪和熏陶。经过教师匠心加工了的“图示”具有直观性的文字美、线条美、图形美、色彩美、结构美乃至动态美等。不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生动明快地传递教学内容的主体信息,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凸显或扩大丰富的审美信息,从而强化“动态图示”的表情达意功能。特别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动态”激趣、启智的本质美,带动师生互动生成的机制美,更令学生为之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审美、创造美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