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优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争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谨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我们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作为人的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认识。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
有这样一个案例:上写作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姑娘的笑声”为本体写比喻句。有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姑娘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又有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姑娘的笑声像水淋淋的水萝卜一样。”“姑娘的笑声像山坡上滚下的烂铁桶发出的声音。”老师充分肯定前者是一个很恰切的比喻句,而认为后者欠妥。很显然后者注意到了不同身份的姑娘不同的笑声,这是很符合生活实际的,也说明了后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以及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创造。
老师的否定就是对主体创造性的扼杀,因为后者的比喻句是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创造,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意识。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作文教学这种“山”重“水”复,春光不现的境况,致使作文教学仍旧在“以文为本”的泥淖中挣扎。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当下作文教学的“泥淖”,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即主体在作文写作中的创造能力呢?
一.培养主体的作文创新意识
作文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文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
二.培养主体作文的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千万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人文的灿烂阳光,充分发扬主体的创造个性。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刘俊峰:《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年第3期
[4]杨娟.刘俊峰:《人文化:语文教学的落脚点》,[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1期
[5]刘俊峰:《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与人文精神内化》 [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12期
杨娟,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