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23

  

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 唐自新 罗尚英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听者受感染,产生共鸣。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情感。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旋律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有了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可能会事半功倍。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他们浓厚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乐读。激发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听课文朗读磁带、收听电视或广播中播音员播音、进行朗读比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情境朗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师生朗读对抗赛等等。其中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脉络,而且还可以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都有跃跃欲去“读”的冲动,迅速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指导朗读技巧
  我们不仅要激发学朗读兴趣,更要指导他们会读。首先要力求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合乎普通话要求;所谓腔圆,就是要读得流利自然。其次要掌握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语速。最后,要分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确定朗读基调。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在整体把握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朗读总的原则是要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古人主张朗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数遍,悉心思之,自然上口,永远不忘”,直至“不解说自晓其义”。这些话给予朗读教学的启示是:要指导学生读得响亮,读得清楚,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要让学生在思中去读,在读中去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全面掌握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同时在课内外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三.活用朗读方法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单读、分组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诵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或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对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当教学古诗文或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全篇时宜诵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
  朗读能充分调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唐自新,罗尚英,教师,现居云南永胜。

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