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终有所成,除了自身的刻苦,更得益于黛玉这位老师。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尽管身份是妾),同处一府方便请教,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才华横溢。香菱拜师,她当仁不让:“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本就羸弱多病的黛玉,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开始学诗,黛玉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了。兴趣乃学习之母啊。
对于一个初学者,如何让她快速入门,黛玉很有一套。她知道香菱有一些学习的经验,但也可能受到这些经验的桎梏。你看她如何化繁就简,直陈要旨。黛玉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让香菱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如何去立意呢?黛玉没有教她具体的方法,而是开列书目,其针对性非常强。香菱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浅近诗句,黛玉给她开列了王维、杜甫、李白等大家的诗作,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位,从感性上去习得立意。黛玉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而没有繁琐的讲解和剖析。这正是学习语文的真谛,让学生沉浸—体验—感悟。
有了大量的感悟,再去写,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黛玉深谙教学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你竟做一首来。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来时,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同时帮助她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瞧这一句,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恍然大悟。黛玉站在立意的高度帮助香菱克服了初学者简单模仿,东施效颦的弊病。其深厚的功底当让我们今天不少的语文老师汗颜。一首不行,再来第二首,第三首,直至香菱写出新巧而有新意的佳作来。每一首都给香菱点评,诲而不倦。
黛玉的热心让香菱有了学诗的机会,黛玉的正确引导让香菱很快在大观园中脱颖而出。在《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热情、有自信、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心、有创造性的好老师。
窦桂梅老师说:“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有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人活在世上,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那么体力强点弱点,才能大点小点,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别人为世界做好事。反过来,心肠坏了,就不好办”。作为教师有一颗好心,就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以敬业务实的工作精神开拓、进取,立足于讲台,自信能用满载爱的教育点拨学生的心灵,奏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
教师不仅是一个仁者更应该是一个智者。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一个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才能吸引学生。“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学生)全会站在你这一边。”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精深的知识,才有可能把它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是智者,这种“智”就体现在“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增长见识,再运用学习方法和自己的见识主动地获取知识。新时期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培养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见识,在有见识的同时更多地获取知识,这就是培养方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做一个仁者、智者,这就是我从《香菱学诗》中学到的为师之道。
许金松,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