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16

[ 陈家文 文选 ]   

阅读教学的自主性与规范性

◇ 陈家文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如果做到自主性与规范性的辩证统一,创新就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到实处。阅读教学的自主性是指学生或教师在阅读课文时,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针对课文建构起具有个体独特性的意义理解。阅读教学的规范性是指学生或教师在阅读课文时,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并运用元认知调节和监控阅读行为。
  之所以提出这样两个概念,是基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下奇怪现象: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手段,或暗示,或引导,希望学生的理解能与某一观点相吻合,而学生却是“冥顽不灵”。于是在尴尬无奈中,教师就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
  其实,阅读课文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理由有三:
  首先,课文本身是纷繁复杂的,它展现的是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阅读,得出不同结论。其次,阅读课文可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可以把恢复作者的厚意作为目标,即叶老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以以文本自身的意义为意义,因为作品脱离作者以后,就成了一个自足的系统,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也可以说是以读者为中心,赋予作品文本新的意义。第三,也是最根本的,是阅读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了其阅读课文的方法、过程与结论。阅读主体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方法与结论也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意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解读课文也是如此。学生、教师及教参编写者各自不相同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们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与结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认识结构、世界观及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既然阅读课文不存在标准答案,那么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知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和发展的提高。教师所灌输的标准答案,往往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
  尊重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减少解读课文方法与途径的强制性与结论的划一性,增加方法与途径的选择性与结论的开放性,就能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然而,我们强调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并不是否认阅读课文存在着某种规范性,相反这些规范性是师生都必须遵循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遵循这些规范性是阅读课文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我们所说的阅读课文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阅读方法。我们这里所讲的方法,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融合各种方法并建诸其上的理性的解读意识,即阅读方法规律,具体地说就是“整体观照——系统解读——整体综合”方法,这种方法要求阅读者先对课文作宏观的考察,从整体上认识,分析并揭示文章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把文章有机整体分解开来,考察各部各要素的特点,最后把各部分各要素综合起来,再从全局着眼探求文章的整体构造,深化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二是元认知对阅读行为的调节与监控。所谓元认知一般被认为对认知策略起统摄作用,使认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认知目的和方向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内在读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监控并调节阅读的方向,及时纠偏纠错。
  由此看来,我们所提倡的阅读课文的规范性,绝不是通过外部的控制达到绝对的统一性,如给出一些权威结论,用某种统一的模式塑造学生的思维等等,而是致力于提供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能力。这种规范性与创新教育所倡导的使我们的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基本规律,养成相应能力等原则是一致的。
  阅读的自主性与规范性并不矛盾,两者统一于学生独立自主、科学有效的阅读,而教师则需要在尊重学生解读课文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阅读规范的习惯。
  
  陈家文,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阅读教学的自主性与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