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写作的素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学生的生活相对单纯、枯燥,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广泛参与到生活中去。同时,学生写作题材雷同,范围较小,不外乎家庭、学校、亲情、友情,即使偶有例外,能够在作文中放眼社会,评点人生,也因涉世不深而显得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在这种情形下,读书对于学生认识社会百态,获得生活经验,品味多彩人生,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题材,深化文章题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方面就显得举足轻重了。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
1.立足文本,溯流求源,读经典之作。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多为古今中外大家之作,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有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它们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范例,更是学生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来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略语言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因此,立足于文本,合理地运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对语文教师来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我们认为,立足于课内(文本),咀嚼精华,辐射到课外,拓展视野,以精讲促泛读,扩大学生阅读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立足于文本不是拘泥于文本,而是由教材精选的课文出发,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之美,使其欲罢不能,从而产生读原著、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欲望,有效地扩大阅读量。学《香菱学诗》,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解读人物性格,由香菱学诗而及《红楼梦》中多次结社所写之诗,由香菱的命运而及金陵十二钗正副册所有人物的命运。引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再由原著而及其他古典名著,这样由一篇至一部,由一部至多部;学舒婷的新诗,引导学生领悟时代背景下朦胧派诗人深刻的忧患诗情,进而介绍同时期的“伤痕文学”及新诗其他流派的作品,由一首诗而及一个流派,由一个流派而及多个流派,这样教材的潜力被无限发掘,学生的阅读积累也由少而多,视野由窄而宽,为下一步的写作蓄势。
2.把握热点,乘风扬帆,读潮流文学。关注现实生活,把握社会热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学生热爱体育、艺术,就设计诸如“我所了解的NBA明星”、“我眼中的刘翔”、“红地毯的背后”等读书专题,推荐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自传,了解明星成功背后的艰辛;央视评比“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鼓励学生研究文质皆美的评奖词,既学做人,又学作文;传媒热播“百家讲坛”,则结合课文《论语一则》《杨修之死》等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国学精粹,从中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自觉地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热点是时尚,是潮流,对于爱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上张扬个性的初中生而言,最易于也乐于接受,这在无形中既读了书,又修了身。
3.关注青春,指点迷津,读成长小说。初中阶段是一个敏感的成长阶段,对人生中的迷茫,对人生的疑惑,对成长的渴望与抗拒,都在这一阶段淋漓尽呈。这一时期的学生不愿与人交流,所以读书,读成长类小说,与书中的人物交流思想,在帮助学生拨开成长的迷雾,把握成长的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类小说以文学的方式、审美的方式,为成长中的孩子开辟一块心灵园地,使他们在成长的崎岖路上,走得更快乐,更健康,更自然而深刻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成长的涵义,它是少男少女们在成长路上值得依赖的朋友和同行者,因此,学生最爱这类作品,读起来手不释卷。在此基础上,再推荐阅读中外知名的其他成长小说,如北大教授曹文轩的《草房子》,加拿大成长小说艾米莉系列等等,成为学生产生抗拒的阅读诱惑。
在阅读的同时,开展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及时让读书多的同学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宣讲有趣的读书故事,列举自己的读书目录,在班上形成浓烈的读书氛围,让爱读的学生比着读,让不爱读的学生心生羡慕,心向往之,最终自觉读之。
当我们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素材,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逐渐深刻,我们还用担心他们不会写作吗?恐怕写作的欲望早就在他们的胸中澎湃了。
张瑞,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