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从今年开始,取消切入分,杜绝保险分,五个档次,散点拉开,严格评分……明年肯定要延续。”09年的评卷,摒弃了以前的“切入分”法,坚持从“立意、内容、语言、文体”四个方面散点打分,全面衡量,不打保险分,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考场作文应在“立意、内容、语言、文体”四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立意要深刻 境界要高远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又云“意高则文胜”。高考作文立意,正确只是前提,要达到成功,则要求“深刻、高远”。
何谓“深刻”?《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即“文以载道”。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应该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境界高远,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周敦颐曾说,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文章的风格是作者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只有“雄伟的人格”才能“写出雄伟的风格”。鲁迅之所以崇高,就是因为他用一支如椽大笔拷问积淀几千年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民族劣根性,重塑民族精神,唤醒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中浸泡,在近百年殖民“囚笼”中扭曲霉变的灵魂。而其弟周作人,新文化运动初期也曾名噪一时,但很快,新文化沦为他的一种工具,他以士大夫的心态玩起了器物文化,以致思想日趋消极,沦为汉奸,为世人所不齿。境界高远,文以明道,才能名垂青史。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王国维)以语言曲丽精雅见长被后人尊称为“词家之冠”的周邦彦,王国维却认为“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只因“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所以即使是“一流之作者”,穷极工巧之能事,不得深探其妙境,也只是“道其面目”罢了。
所以考场作文要求考生能依据材料及提示快速切题,精确地把握材料的意图,准确地提出观点,阐述深刻体会;行文举例不拘泥于所给材料事例,能透过现象,展开联想,探究其比喻义、引申义,小中见大,挖掘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根源;或能点明事情的原因,论述其结果;或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预见其发展趋势;或抓住问题的关键,击中要害等等。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不能浮光掠影,就材料论材料;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总之,切口要小,构思要巧,内涵要深,要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即“立意深刻,境界高远”不是能尽言他人所能言,而是能言他人所不能言。
二.内容要丰富 意境要深远
考纲将“内容丰富”释义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并明确指出:材料丰富要求议论性文章有理有据,引证丰富,确切有力;形象丰满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意境深远要求文学作品情景交融,含意深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凡考场上旁征博引,议论风生,纵横捭阖,思想深刻的考生,无一不注重平时的积累。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平时的韦编三绝,聚沙成塔,想有考场上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行云流水无异于天方夜谭。考场上的超常发挥,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绝对行不通的。总之,要想给阅卷老师一杯香茗,我们得有一桶上佳的清泉,所以“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王国维)
形象丰富主要指的是人物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枝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当然,我们不能用作家的标准来衡量考生,但也不能“千人一面”,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人呢?有些材料即使不是新的或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同样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正如苏轼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你换一种眼光来看问题,有时你会茅塞顿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所以,对作品形象的描绘我们要多侧面、多角度的去刻画,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来表现,因为事物的特点也会因审视角度不同而不尽相同。如再能辅之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排比、引用、用典、以虚补实等等),恐怕想作文内容不丰富都很难。
如“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窗上迷离的是潇潇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阴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摘自《书房的窗子》杨振声)
这段文字,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虚补实,动静结合,多角度、多时空描绘了一个画一般的世界,创设了诗一般意境,在这样的“神仙”佳境里“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像这样的文章,摇曳多姿,富有变化,你想让他内容不丰富也难得!
文章不是无情物。“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王国维)。写文章,不管是叙述事件,描绘形象,还是阐述事理,都必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考场作文感情真挚者凤毛麟角,考生的感情充其量只能算是真实,而更多的考场作文是感情沙漠化,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那又如何造情呢?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词至后主眼界始大,可谓是因“以血书者”,“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而“无娇揉妆束之态”。只有写心之喜怒哀乐,才能成就真情。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考场上我们不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住物语来表达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当然“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只有写真景物真感情,才能感人肺腑,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获得青睐。否则语言再工巧,也只能是平淡,甚或枯槁。阅卷老师不仅喜"软语商量",更赏"柳暗花明”。所以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乃是考场作文获胜的秘笈之一。
三.语言要有文采 结构要精巧
词语要精炼、丰富、生动。语不在多,贵在精,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多选择些具有地方特色、名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口语、俗语、谚语、流行语等来增加生活气息,还可以恰当引用古典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增加文化色彩。或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反问、排比、典故、反复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作品内涵。句式要灵活多变,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错使用,富于变化……这样语言既具特色,又意味深长,自然就达到了“意深言精”的一类标准。
“亢节之处,妙在一点。”古人创作讲究起承转合,今天的创作同样要求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段落安排得当。尤其是考场作文,考生宜在文章内容流转交汇之处,不失时机地点明题旨,凸显其义,如果再加上开篇的点题亮旨,清音有余的豹尾,必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作文中心突出、首尾呼应、行文严谨、文气贯通的印象。
四.“创新”才能发展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王国维),所以“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的考场作文往往会脱颖而出。
那又何以“自解脱”?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多向思维,见人之所未见。材料的选择新的固然很好,但如是旧的,要化旧为新,把老素材放在新背景下,由今思古或由古思今,巧妙点化,推陈出新,旧为今用,洋为中用。千万不能学“昏蛋 ”,一把火烧了。“故事新编”自有它的妙处。另外妙用象征,蕴深意于物像;双线展开,相得益彰;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可使意象叠加。所有这些,无不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清代袁枚)。如果我们的考场作文波澜起伏,曲尽其妙,何愁阅卷老师不“一览众山小”?
丁大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