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52

  

《陈情表》巧陈“七情”

◇ 于 蓉

  《古文观止》对李密的《陈情表》作了如下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至性之言”,足以令人动容。尽管李密当时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也有怀念刚被司马氏灭掉的蜀国的想法,更有伴君如伴虎,前途未卜,不敢贸然出仕的忧虑,但最终以其悱恻缠绵的言辞打动了晋武帝,实现了其上表的目的。晋武帝在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然而,作者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其所抒之情很有些不合时机,也不知武帝是否就是自己为之抒情的“适当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作者所运用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融情于事、融情于理),抒发了真实而丰富的感情,终于感动了武帝。全文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入情入理,情动天地,令人叫绝。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表”这种适合于抒情的文体。作为奏表本来是臣属给君主上书的一种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表以陈情。”意思是说,“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表是一种抒情性文体。这一文体的特殊性,首先给武帝一种亲切感。因为这种文体与“奏”“议”不同。“‘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尽管其中的言辞不乏委婉,但其中的人事争端也难免让人烦恼,读这样的文章无疑会影响到读者的心情。因此李密就采用了“表”这样的抒情文体,让武帝乐于接受他的请求。
  本文的妙处在于从人之常情入手,抒发真实丰富、悱恻缠绵的感情,成为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我们将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整理为:悲情、亲情、恩情、孝情、忠情、惧情、微情等“七情”。
  首先,述个人、家庭之不幸,以抒悲情、亲情、恩情、孝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述少年失父爱母爱。“且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述少年多病孤单。“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述家门孤苦。当作者孤苦无助之时,“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孙亲情,血浓于水;抚养恩情,情深似海。而此时此刻“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立志报答祖母的抚养大恩。然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可祖母刘氏,现在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在尽孝,还是尽忠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作者选择的是先尽孝,后尽忠。因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一旦报答了祖母的抚养大恩之后,就会尽心竭力效忠于朝廷。“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在此,作者用人之常情深深地感动了晋武帝。
  其次,抒发了对于晋武帝的感恩之情、忠情、惧情。先抒恩情。表明自己感谢朝廷的优渥宠爱:“察臣孝廉”,“举臣秀才”,而自己却因祖母“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一方面是点明知道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方面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对朝廷的感恩之情。接着向朝廷表示效忠之情,“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但如此,还向晋武帝表明,就是死了也要报答晋武帝的恩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同时,向武帝表明自己供养祖母其实也是在效忠朝廷。因为“圣朝以孝治天下”,“孝”是本朝治国之纲领。自己供养祖母就是在贯彻执行朝廷的治国纲领,也是效忠于皇上、效忠于朝廷的一种方式。自己大胆地以为尽孝与尽忠二者不矛盾,是一致的,并且皇上也能理解体谅自己。因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此外,还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原原本本地报告晋武帝以表明自己对他的忠情。“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但是自己的一切行动都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因此心中也怀着无限的惶恐怖惧之情。其实,朝廷征召自己,自己因为要供养祖母,不能离开祖母外出做官,所以特意向武帝说明其中原委,就是惧情之体现。作者主动向武帝陈述以前在蜀国的仕宦经历,一方面是向武帝表明忠诚,另一方面也是惧情的具体体现。此“惧情”在结尾“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是想以此动人,表明自己对朝廷的敬畏和忠诚,打消猜疑,求得矜怜。
  再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尽管对武帝十分恭敬、忠诚、畏惧,但是在恭敬畏惧的言辞中,也还蕴含着复杂微妙的感情,是为“微情”。一方面,自己曾经效忠的西蜀王朝正是被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氏集团所灭。作为西蜀王朝的臣子自然会对灭亡自己国家的敌人不满,又怎么愿意为之效忠呢?之所以要表明“恩情”“忠情”‘惧情”,响应朝廷的征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完全是迫于形势,被逼无奈。但这种感情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敢有丝毫流露,否则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其“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说明辞不赴命与名节无关的托辞,恰恰是欲盖弥彰。难道晋武帝真的那么容易被麻痹,没有看出来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只是不必戳穿而已。因为西蜀王朝的刘禅虽然被李密称赞为“可次齐桓”的贤君,其实是一个不思进取、乐不思蜀、碌碌无为的庸人。效忠于这样的人是不足为患的。因此,对于作者这一“微情”不必计较,只要他答应出来做官,为我所用就行了。另一方面,对朝廷不顾自己有一年迈多病的祖母需要供养,而逼迫自己远离祖母外出做官有所不满。这一“微情”在文中有较为明显的表露:“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不过这一感情是出于“孝情”,是忠实地执行朝廷的治国纲领的,因此武帝能够原谅。因此,晋武帝最终被作者所感动,作者心中有一种不满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此“微情”情有可原也。
  总之,我们认为,《陈情表》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真挚的。晋武帝为其“悲情”“亲情”“孝情”所感动,为其“忠情”“惧情”所打动,理解其对祖母和对自己的感恩之情,体谅其“微情”。最终答应了作者的请求。此文成功之处正在于其真挚悱恻曲折复杂地抒发了上述“七情”。
  
  于蓉,教师,现居贵州铜仁。

《陈情表》巧陈“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