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24

[ 吴泽建 文选 ]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

◇ 吴泽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辅导者”的基础之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创造等各种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老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做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使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阿炳在1950》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陶醉其中,陶冶学生情趣,激发他们想了解此曲和作者其人,经过我的介绍,他们就会知道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和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二.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所谓探索,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教材内容,探讨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和条件,提供辅导材料,通过学生多种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先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小石潭及其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画中去感受小石潭幽静和凄清的环境,从而很容易地体会柳宗元其人和其文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研究,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1.提示点拨。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故意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最后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让学生尝到争论胜利的喜悦。
  四.操作,落实反馈迁移训练——体现“实”
  所谓操作,就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练习,包括观察、表达习题等,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使之系统化,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学习现代文后,可以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等。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所以,我还尝试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如竞赛型、讲故事比赛课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和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吴泽建,教师,现居贵州绥阳。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