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28

[ 王守君 文选 ]   

语文课的教学魅力刍议

◇ 王守君

  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这历来是语文课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祖国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本人认为语文课应把握好下面几个环节:
  一.导语要新颖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在语文课导入上要做到:1、自然,紧扣题意,切中要害。2、新颖,不落俗套,有趣好奇。3、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变。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从绘画导题,教师快速在黑板上画出连绵不断的远山,搏击长空的雄鹰,层层叠叠的树林,百舸竞发的帆船,自由游动的小鱼。这简笔画可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教师及时引导,这幅画上的景物处在深秋,看毛泽东在1925年是怎样用词写出深秋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
  二.语言要优美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假如一个语文教师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也得当,但却是一个语音不准、吐字不清、词汇贫乏的人,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这岂不使学习者重效卞和之哭,何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
  三.角色要转换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不能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无不面面俱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淡淡如水,毫无味道,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要解决课堂上的主次问题,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下面是一堂高二说明文的写作指导课,然而此时却听不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好奇的目光专注于讲台,讲台上放着一盆漂亮的吊兰。原来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实物观察。短暂的观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内容,经筛选,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观察吊兰的的外形、色彩,尤其是“吊”的特征。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假如要写介绍吊兰的说明文,你准备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顺序?”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内容包括形态、习性、功用;顺序可从外形入手,再深入到生长规律。教师及时提问:“你们谁了解吊兰的生活习性?”不少学生面面相觑,少数学生只能说出一点皮毛。教师及时引导:“写说明文要讲究科学性,不能信口开河,资料、数据必须准确。”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查资料,为写文章做好了准备。在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指导,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最后结果是学生觉得写说明文并不难,大家都乐于写,学会写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堂作文课中,教师已经由“幕前”退到了“幕后”,把学生推向课堂当主角。教师的身份仅仅是幕后策划者,是导演,从而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带入“剧情”进入“角色”,较好地解决了作文课不好上,学生不愿写、不会写作文,特别是写说明文难的问题。如果作文课老师在黑板上一写题目了事,那学生怎样有写作的灵感,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四.教师要博学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要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绘画、音乐、天文地理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语文课包罗万象,如不能成为一个多面手,要想把语文课讲活,是很难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磨棒成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把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像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上初中时,口吃非常厉害,后来经过刻苦磨练,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政治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提高读、写、会话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王守君,教师,现居河南鹿邑。

语文课的教学魅力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