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575

[ 张代明 文选 ]   

让学生“过心过脑”

◇ 张代明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有所谓的解题决窍不从学生的心中脑中过一遍,那还是老师的,又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只有做到让学生“过心过脑”,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积淀下来,在需要时将其取出来用之,才能形成所谓的能力。
  老师们也许会说:“道理何尝不这样,可是让学生‘过心过脑’何其难也,我又不能带上知识钻进学生的心中脑中去。”现实中,老师也许确有老师的难处。可是,再难为了学生的发展也要想办法去做。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教学方式虽有很多,概而言之,一般来说无非三类:一是教师亲自分析问题,教师亲自示范解决问题。比如,在总复习中一些科目的知识系统由老师整理得十分细致,列表绘图,甚至干脆在资料上直接翻印下来,然后发给学生;有的老师将解题方法总结成若干小窍门讲给学生听,教师代办包办而学生不自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的能力上来了,学生的能力则不会有多大长进。教学相长,在这种方式下只长了教,学却未见长。
  二是师生一起分析问题,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在这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看老师的功力修养了,稍有不慎就会滑到第一种方式上。
  三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调整分析问题的方向,评析分析问题的过程,评价分析的结果。教师应处在高于课堂的地位上俯瞰,控制课堂。
  行内人一看便知此三种方式的高下之分:一是下策,方式最简单,效果最差;二是中策,讲究互动,效果可能较好;三是上策,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能让学生真正“过心过脑”,就培养能力来说,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道理是明摆着,然而现实中老师们要么认为学生能力差,水平低,自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老师辛苦一点,多讲一点,多做一点;要么为了赶教学进度,老师先多讲一些,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再说;要么干脆图省事,图简单,一讲了事;要么观念陈旧思想放不开,不信任学生,不敢让学生自己来,怕放开了收不拢。因此,现实中,惯用下策者不在少数,能用中策者不多,善用上策者鲜有。
  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如果老师把自己的教看得太重,就会放不开思想,放不远眼光,放不下架子,放不开课堂。如此,怎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怎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所谓“能力”应该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而绝非教师教出来的。正如学游泳,学者不亲自到水中试一试,练一练,光靠教练教要领,做示范,怎么能学会呢?同样的道理,学生的能力也应该是在学生亲自去理解,去思考,去归纳,去总结,在“过心过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要放开思想。教师要敢于淘汰自己的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吸收教育前沿的最新理念最新方法。将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新理念、新方法的妙处。
  其次,要放远目光。教师不能只看到一章一节的教学进度问题,不能只顾及到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师之爱生何尝不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得更远,让老师最终淡出学生的学习,教师一定要狠下决心,不急躁,不求眼前利,要有战略眼光,要相信学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第三,要放下架子。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让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要站在高处高瞻远瞩,也要站在低处像学生一样去思考,陪学生一起走完学习的全过程。只有教师沉下去,学生的能力才可能浮上来。
  第四,要放开课堂。教师不要把课堂几十分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过心过脑”,在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中去收获。
  总之,平时教学尤其是复习备考中,教师要该为则为,为所应为,要让学生“过心过脑”,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上去。否则,我们就还会经常抱怨,“累死我了,还没效果,真烦”。
  
  张代明,教师,现居湖北鹤峰。

让学生“过心过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