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20两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有幸走进了教育界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他们执教的公开课。他们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给与会的教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了。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是哪门学科,无论是教学改革如何发展,它一定会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样才能让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王君老师、安徽马鞍山第二中学的盛庆丰老师和新海高级中学的谢敏老师提问的趣味性、启发性、时机性、针对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带着问题,在问题的海洋中求寻和追索,不断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经受考验。当学生找到满意的答案展现自我的才华时,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更新、更浓、更久的满足感,有着别样的体验。
一.设疑置悬,激活思维
北京人大附中的王君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在上课前我们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了本篇课文,学过了,还有再上的必要吗?这无疑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疑惑。王老师先问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了解了哪些内容,学生的回答也无非充当了老师的传声筒。答案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通过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和外貌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丑恶的心灵,从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等。讲到这里,王老师问了学生的一个问题,“你从于勒的两封信中能发现破绽吗”?这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举手,对文中有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发表了看法。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了文中可疑之处。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走入了文本,继续探讨于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不愿意回家吗?菲利普夫妇看不出这两封信是假的吗?你对菲利普夫妇抛弃于勒的做法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这些新奇的问题调动起来,思想彻底的自由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了,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学生再也不满足于原先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的答案了。当他们再次解读这篇经典作品的时候,他们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就不再仅仅是厌恶、鄙视、憎恨了,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同情。
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不断提出中,走进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他们体会到于勒的前后变化。在孩子们眼中,于勒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年轻时的败家子、无赖、流氓了,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善良之心的人,有自尊心的人,一个有羞愧之心的人;对菲利浦夫妇的认识也不单纯局限在他们的自私、势利、唯利是图,而是更深层地发现他们身上无奈可悲的一面,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在灰色生活中下层的小人物也有自己最微小的梦想,生活在梦想和现实之中的他们,遭遇了生活的无情,因而小说给读者显示了一种生活的真实。由此,学生又拥有了一个了解审视菲利浦夫妇的独特视角,使他们从作品走入我们的生活,他们就是无数生活在当今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明白了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抢抓时机,破解瓶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安徽省马鞍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他不去分析人物的形象,而是出人意外的将这节课的解读角度定位为“贾府的环境描写”。这带给听课教师和学生大大的疑问和惊奇。本课不讲大家关注的人物林黛玉,而去讲普通的环境描写,能上出新意吗?这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了一种期盼。开始的课堂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是很熟悉,感情还没有磨合到位,我们都替盛老师捏了一把汗,但是高明的教师就是有自己的高招,往往能让人在“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绝境处找出路”。
盛老师紧紧抓住提问的关键,找准切入口,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当学生概括不出贾府的环境时,他不失时机的提问学生,“我到这里来给同学们上课的环境你能描述出来吗”?这个问题立即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学生顺理成章地把老师进入课堂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盛老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动机的这个特点,不断激发学生,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盛老师又通过问题不断引领学生在文中阅读寻找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描写:静态环境主要描写了贾府宏伟的外观、精巧的布局和精美的陈设;动态环境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等级、规矩、礼仪上。通过这样的品读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贾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封建社会的贵族府第。盛老师巧妙地将贾府归纳为:“钟铭鼎食之府,诗书簪缨之族。”就这样,教师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不断引领学生探究、理解环境的作用,学生自然明白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了。即使没有更多的内容涉及到人物,但是盛老师却通过生动有趣、视角独特的提问,落实了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而且也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仅给听课的教师展示了个人风采,也让参与课堂的学生上了有独特体验的一节课。巧妙地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冷场的局面,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听课教师的一阵阵掌声也消除了刚上课时的疑惑和紧张,给予盛老师的是更多的敬佩和赞许。
三.突出重点,化深为浅
新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看,关键就是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难易要适中,繁简要适当,曲直要有致。问题设计过于浅显,则只会培养学生思维惰性的坏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学生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提问也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当学生遇到了疑惑,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时,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巧妙地给学生提供某种提示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途径,启发学生的心智。新海高级中学的谢敏老师教学《将进酒》一课时可谓是匠心独运,巧妙引导,突出重点,浅问深析,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她全课就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宴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一个形象?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给人感觉很宽泛,但是谢老师紧接着在屏幕上显示了几个提示的词语:豪放、欢乐、悲愁、自信、激愤、狂放……给学生的提示,就是给学生的“一个支点和杠杆”,让学生找到了分析问题的突破口。
在品读解析中,师生紧紧抓住课文的诗句,密切结合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宏伟的人生理想,豪放飘逸的诗句,让学生走进李白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课堂气氛活跃,厚重饱满,不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给我们展现了真实的课堂,精彩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这种重点突出,深题浅问,善于引导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变深为浅,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跳一跳就能摸着”的问题,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了他们的情趣,使他们积极与老师配合,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以上几位教师的课堂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方法,适当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也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神圣殿堂。
刁长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