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17

[ 吴神兵 文选 ]   

谈谈课堂提问

◇ 吴神兵

  课堂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老师对于怎样提问做过很多探索,也有不少经验,但很少人去关注提问之后,学生对于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思考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该如何去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质量。
  首先,我们得了解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依赖性强,不愿意思考问题,只等老师讲解。有的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希望老师赶快把答案讲出来。这类学生属懒惰型的。
  2.没有耐心,碰到一点难的就放弃思考。一部分学生虽然愿意思考问题,但是就老太太吃柿子——只捡软的捏,对于容易的问题,能兴趣大增;但对于思考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不耐烦,放弃了,等着老师的讲解。
  3.学生思考的难点往往不是老师认为最难的,而是不易想到的。有学生反映,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大体的方向还是知道的,但是阻止他们思考完成的,不是老师事先认为的难点,而往往是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被他们忽略了的,甚至是想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一些细节性的。
  所以,学生希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环境。如提出了如下一些要求:第一,问题不要太难;第二,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第三,老师能对有些问题进行提示;第四,课堂气氛要活跃,大家都愿意回答问题;第五,老师能讲清答案的来龙去脉。
  那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能完成思考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考虑的是让学生能完成一个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益的锻炼,不管他们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但只要他们思考了,就是不错的收获,所以,老师要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二、给予适当的提示,在困难时出主意。问题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拦路虎,而应是垫脚石,老师的提问实际上就是为学生通往学习的高处铺上一块块垫脚石,而不是为难学生。所以老师在提出问题前,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问题过难;在提出问题后,充分观察学生的反映,通过巡查,了解学生难处,做适当的提示。
  三、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交流中有启发。把学生引入思考之中,一般的情况是让学生独立思考,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是形式,应是思考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营造争辩的氛围,碰撞出火花。“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争辩,在争辩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通过争论,使学生不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深入理解。随着争辩的深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会不断的深入,那么,一些难题会不知不觉地解决了,一些看似容易的问题会有新的说法,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
  五、提供思考的方法,在无助时给予希望。随着思考的深入,产生的新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会大增,可能会难倒全班学生。当学生一个个愁眉苦脸时,这种情景肯定不是教师所希望的,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提示,这种提示应该是一种思考方法的点拨。
  六、分析思考的过程,在过程中找原因。老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答案,更应是一个思考过程的展示。因为答案只是一个结果,结果意味着结局,更有价值的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个难题解决过程的展示。学生在老师展示的过程中,通过比对,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而改正错误。
  七、鼓励及时的反思,在反思中有感悟。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成,应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思考的起点。对问题的反思,是对学习的提升,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感悟,从而达到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所以一个问题解决后,老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去反思,并且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地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活跃课堂,更活跃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关注提问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怎样提出问题。
  
  吴神兵,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谈谈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