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地方把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范围,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不少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电视中,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名著,从中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形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就需要我们老师动一番心思。
农作物种植中,把一种作物嫁接到另一种作物上,就可以产生抗病、产量等性能优于原品种的作物,那么把名著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是不是能促进名著的阅读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发现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困扰名著阅读的一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学生还会有单纯阅读之外的更多收获。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探究名著。
如何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名著阅读呢?
一.明确阅读内容,制订阅读方案。做好动员准备,要求学生买或借到要阅读的名著,初读原著;接着明确活动内容、提出研究方向,成立相关活动或研究小组。这个阶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出一些学生活动项目或研究的专题,供学生参考选择。以《三国演义》的阅读为例,可以进行精彩故事的汇编、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收集;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方向或研究专题,如有的开设智谋策略专题,有的专注于历史典故的挖掘,甚至有的进行三国兵器研究、作为战将的关羽何以在现在的南方成为商家供奉的财神等等。一些学生确定的内容偏虽偏矣,但却是他们最感兴趣和最想探究的,因而在阅读中他们会更专注、更积极。在这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保护其阅读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根据兴趣,再结合自己的专长,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向或研究课题后,教师要帮助其成立活动或课题小组,协调好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的任务,制定小组的实施计划。
二.小组活动实施,教师予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着手各项任务的实施:在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基础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动手制作课件,编写专题报告,组织排练、演示等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形成成果或结论。
三.成果展示。鼓励学生选择恰当而又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或作报告、或讲故事、或小品表演、或辩论等等。例如学生自己策划、编导了《舌战群儒》、《三顾茅庐》这样的小品,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去诠释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感悟,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极大的阅读和创造兴趣。在专题研讨中,几位是军事爱好者的学生,研究方向很有创意,通过专题报告和PPT演示三国时期的兵器,展示的图片之丰富,内容之详实,不光是学生,教师也大开眼界。
四.做好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师生对参与程度和成果打分,同时结合《三国演义》的基础知识抢答给出一个综合分,进一步强化阅读效果。
这样进行名著阅读,老师要做许多的引导工作,比较辛苦,但学生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解决了名著阅读中最基本问题——读。学生因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就需要从名著、资料中寻找答案。读,成了其自身的需要,当读由外驱力变成了内驱力时,读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效率会更高。
其次,它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个性的展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题研讨方向,主动性更强。在整个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高、对成果的展示欲望强。因是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也很想与人分享;别人的赞赏又极易使其获得成就感。
再次,它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就与名著有关的资料进行搜索、归纳、研究、再创作,对自己所研究方面的涉猎无疑比其他人要广阔得多;在展示成果时,百花齐放,传递的信息远超一部名著的内容。
此外,它易使学生产生期待感。不少学习小组,精彩的表演或独特的研究视角,给名著阅读的盛宴,添上了风味独特的菜肴,参与者和旁观者从中得到享受,会对下一次的阅读活动产生期盼,这就为下一部名著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尽管学生的一些研究或许还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阅读,培养了筛选信息、分析、归纳、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合作的意识。实践中发现,每当进行这种方式的阅读活动时,学生们都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受此影响,一些原本不喜欢看这本书的学生,不少人课下也会把书完整地读完,有些甚至翻来覆去把原著读几遍。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名著阅读比较耗时,故不可过频,一学期以一部为宜,或起始年级阶段稍多一些,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习惯后,再让学生更多的去自主阅读。这样有收有放,综合性学习中的研读与一般性的泛读结合起,名著的阅读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曾宇宁,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