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13

[ 杨庆红 文选 ]   

指导高中生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

◇ 杨庆红

  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应重视名著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高中阶段,用那么多时间分析讲解课本上的文章,不如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读好三部名著。名著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我想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一.泛读
  泛读,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较高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对比读
  对比读,是把名著中性格相似、相近或截然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会人物性格、心理、感情的细微区别或巨大反差。
  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教师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事倍功半。比如分析张飞、李逵两位人物形象,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有关章节。熟读后,先找出他们性格中的相同点,再引导学生找出他们性格中的不同点。找不同点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二位人物历来被评论家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对比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李逵在许多场合、许多事件中显得更加蛮横不讲理,张飞在行军作战中显得更加威猛不可抵挡(故民间有“猛张飞、蛮李逵”之说)。
  把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对比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就不难区分性格相近的人物的细微差别。性格相距甚远的人物同样也可用对比方法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差异。比如刘邦和项羽,《史记》记载了他们见到秦始皇的不同反应,一个是“大丈夫当如此也”,另一个是“彼可取而代也”。短短一句话,就表现了刘邦的含蓄,项羽的直率。而以后的楚汉之争、鸿门宴上的各自表现,更是刻画了他们的不同眼光、不同性格和不同谋略,甚至已经可以预见他们的不同结局。
  对比分析难度不大,只要教师多指导、多点拨,对学生多训练、多总结,分析水平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
  三.精读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重点段落、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尤其对重要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作细致深入的探讨。分析方法包括教师点评、师生讨论、参考专家学者的观点并提出新观点等等,目的在于通过上述各种手段读懂名著,增强文学素养。比如诸葛亮,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是智慧的代名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能呼风唤雨,能预知未来,简直成了“神”。但鲁迅先生就对这位“天下第一贤相”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上,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诸葛亮的许多不足:因为他“鞠躬尽瘁”,工作过于认真负责,大事小事都紧抓不放,忽视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另一个不足是愚忠思想过于浓厚,在使用人才方面,诸葛亮也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诸葛亮的过于谨慎,使蜀国多次丧失战备良机,蜀国只好龟缩在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的西南一角,最终导致蜀国的最先灭亡。通过如此分析,学生就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的功过了。
  以上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评价。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内心情感作具体的分析。如林黛玉咽气时那句“宝玉,你好……”,初看那省略号,也就是个标点符号罢了,许多读者对此没有深究。但是如果联系到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就大有文章了。这省略包含着林黛玉复杂的感情,只有让学生去体味、选择、评判,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
  阅读名著是一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指导学生读懂名著更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教师有责任把学生“领进门”,更有责任指导他们读懂名著。教师应该认真、细致、耐心地把方法讲解清楚,引导他们多读、精读,并大胆质疑,综合各家之说,才能读有所得,切实增强文化底蕴。
  
  杨庆红,教师,现居贵州石阡。

指导高中生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