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577

[ 袁佩华 文选 ]   

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 袁佩华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小学初中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学习的理性意识的增强,学习的自我调控意识的增强。因此,高中生应该建立起有别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
  “宁静以致远”,不静下心来就不能读进书,不能读进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不能很好地理解书对一个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是可怕的。要学会在“闹”中取静来安心读书,已经变成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大任务。根据我的经验,首先抓课堂阅读,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眼皮下静心读书。其次要学生学会读长篇大著,读厚书。所以我每接手一届高一新生,都会把高中阶段应该读的书目列给他们,让他们去买或到学校图书室去借,有意识地培养静心读书的习惯。
  二.养成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特别是高中生,即将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学会倾听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倾听就是有效的吸纳,就是获得丰富信息的途径,通过倾听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转瞬即逝的话语进行捕捉和提炼的能力,无论是在大学听课还是走入社会都非常需要这项能力。
  古人云“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能力应有所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课堂中,我都让学生养成用普遍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同时利用班团活动,我经常举行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小型辩论赛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慢慢地脑中渐富,运用时就得心应手了。其实学习语文首先要出声朗读、熟读,以至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语文水平就会提高。特别是要大声读古文,诗词,因为大声读,才能够暴露一些字音字义的毛病,才容易督促自己去查找注释或工具书。读出句读,把古文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读出来,把句子的语气读出来,如果对这些上千年的经典能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有情有味,这些千古名篇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地进入脑海融进血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和影响人的一生。
  对此常常有人有这样错误的理解,认为高中阶段了,学会默读,学会快速阅读就可以了,不必强调朗读。其实,朗读就是培养语感,朗读就是提高理解能力,对此我总是特别强调,因此收获也很大,从自己所带班集的语文成绩就可以看出,可谓甜头多多。
  四.养成积累梳理的习惯
  语文学习是少不了背诵与积累的,到了高中依然如此,只不过,这时的积累已经增加了内容,也增加了“技术”的含量,即变成了梳理式的积累。我们知道积累是散乱的还是有意识的分门别类地进行,对积累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这需要我们先学会梳理知识,然后再积累知识。这样对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学科储备都有好处,因此在这方面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比如对于已有的和新摄入的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梳理,包括新认识的字、新接触的语词、新领悟的精粹语句,以及一些文学形象和中外名篇。在梳理过程中积累,识记知识,会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受益匪浅。
  五.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虽不定全对,但它确实道出了反复修改的重要性。修改文章尽管中间经过曲折,水平却在回旋曲折中提高了,这就是修改的效果。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如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我在教学中不仅自己严格批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还强调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重要性,也认真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批改作文,让他们在批改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袁佩华,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