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58

[ 夏姣桃 文选 ]   

中学语文岂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 夏姣桃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部是文化与文学。比较实用的交际训练仅四个专题:朗读、演讲、讨论、辩论共10多页。而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思想汇报、工作总结、合同样本、申请书、海报启事、讣告悼词、决定、通告、通知、议案、请示、会议纪要等各类实用文体的读写一页也没有。
  四本选修分别为《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经典文化研究》,共380页。
  《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经典文化研究》的纯文学性自不用说了,就是看上去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写作与修改》也几乎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小品、相声、独幕剧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指导——全书共91页,仅4页涉及应用文,这4页中有3页半是呼吁书、书信、演讲稿三种实用文的范例,半页是写作实践:设计电视栏目,拟定栏目名称和广告词、本栏目开播时的开场白。至于怎么写,既无理论指导,也未提供足够的范例供学生分析感悟。只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全书共95页,全部是新闻这一实用文体的读写指导。
  文学作品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十分之九的比例。
  初中语文教材也是如此。
  阅读教材共三十六个单元,除四个单元的科普说明文外,其余均为文学作品。
  写作教材共有三十六次写作训练,仅七年级下册有写书信、开调查报告会的训练各一次;八年级上册有说明文写作训练两次,调查报告写作训练一次;八年级下册有采访写活动新闻通讯或小评论训练一次;九年级上有调查报告写作训练一次。其余均为文学体裁文章的写作。
  教材附加内容及附录十分之九是古诗文背诵、名著导读、书法欣赏。(真不知道为什么不设置写字或书法训练课,却设置书法欣赏,难道我国的传统文化只让后人欣赏而不准备让后人传承?)
  练习呢?从初中到高中几乎全是与文学教材相应的文学鉴赏。
  从教材这个角度看,语文似乎就等于文学。
  二.语文教育等于文学教育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由第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
  因为语文教材近乎纯文学教材,因而语文教学也就顺理成章地定位于文学审美教育了。
  审视中学语文课堂,你会发现,教学的重心全部放在文学教育上,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主要是围绕文学而进行,尽管有为数不多的口语教际、个别实用文的写作训练,但是基本上成了摆设,即使不当摆设,一学期又有几个课时放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上?与文学这位皇子相比,这些内容充其量是个弄臣而已。
  从教学现状这个角度看,语文教育也似乎就等于文学教育。
  三.语文能力等于读写能力甚至文学作品的读写能力吗?
  这个问题还是由第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由于教材与教学的重心都放在文学上,中学语文考试也自然只有读写能力甚至几乎是文学作品读写能力的考查,并以读写能考查的结果来衡量语文素质的高低了。
  中学语文考查包括高考的语文试卷,其构成不外乎:字词句,文学、文化常识,科普文、文学作品(包括古文)的阅读鉴赏,议论文、记叙文、文学短评的写作,不曾有听说能力考查的一席之地。
  从考试这个角度看,语文能力似乎就等于读写能力甚至文学作品的读写能力。
  教材内容、教学重心与考试内容是教学的指挥棒与导向灯。这样的教材、教学与考试导向,无疑是在指示:语文即文学,语文教育即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即文学作品的读写能力。
  但客观实际却是,语文在生活中的表现并不仅限于文学。语文的外延要比文学大得多。至少还包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和别人说话,听别人说话,读别人写的文学作品以外的话,写给别人读的文学作品以外的话,即形式繁多却又极其实用的应用文。语文不仅是审美的,也是功利的;不仅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学生的立身之器。在生活中,语文表现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学对于语文或者准确地说语文课程而言,只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或者说一项课程资源而已。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其目的应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期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理解他人的话语及文章内容的目的。它包含了侧重于欣赏理解,以达到精神愉悦、陶冶情操之目的的文学。打个比方,语文就好像是人天天吃的杂粮,而文学似乎应归属于点心之类。
  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显然首先是为了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即各种实用的交际语言、实用文的听说读写技巧,形成实用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才是提高文学修养和生活品位。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什么的基础?生存与生活的基础。所以,它必须担负教会学生掌握交流工具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任务。因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中学生,中学毕业之后不能或不会再上大学深造,不会再去进行某个专业的精修,而是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去谋生。这时,他怀揣的所有谋生的语文本领就是在中学受到的语文教育。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不会再去进修语文了。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能够满足他谋生交际中需要的语文能力。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就是至少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听说读写能力。仅有文学的鉴赏、写作能力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吗?显然不能。有一位名人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他为什么不说“我们不是靠吃米而活着”?原因就在于他知道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一个缺少足够的能力解决物质生活里的问题的人,他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生活的,即使拥有,那也是昙花一现。就语文而言,能解决物质生活里的问题的,主要是各种实用的交际语言、实用文的听说读写技巧与能力。文学修养只能起辅助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思想汇报、工作总结、合同样本、申请书、海报启事、讣告悼词、诉状、决定、通告、通知、议案、请示、会议纪要等各类应用文及婚姻礼仪、丧祭礼仪、交际礼仪、婚嫁礼文、祝寿礼文、丧祭礼文、交际礼文、商业应酬礼文、告白礼文等传统的礼仪礼文,比现行教材中强调的几种文学性文体应用范围大得多、使用频率高得多,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有用得多。
  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听、说”实际上比“读、写”要大,比文学作品的读写就更大。因为前者在应用中直接、快捷、范围大,所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要小得多。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信息交流量也随之增多,交流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就使听说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不能敏锐、准确地把握他人语意重心,恰到好处地领会弦外之音,不能简明得体地口头表达思想和要求的人,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育若不能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接受六年中学语文教育,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实用;围绕文学进行的教育,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虽是文学的行家里手,能写一手文学性的好文章,能做高水平的文学鉴赏,但不会打报告,作纪录,写总结、讣告、悼词、诉状……,成了生活的低能儿与负担,或是走进生活还要从头开始生活语文的学习;这样的“人才”成批成批地进入社会,社会又不需要这么多(社会对文学人才的需要远远低于对在物质生产中能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普通人的需要):即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违背了社会的主要需求,那是不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渎职?是不是对学生和社会的极不负责?
  因此,交际语文的听说读写技巧与能力,或者说语言文字在生活工作情景中的表达应用技巧和能力,是绝不能排除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之外的,即使轻视也是不应该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在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经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母语文化熏陶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生命的同时,训练并提高人的实用语文交际能力,关注学生生命过程的方方面面,为学生今后的生存与生活提供足够的本钱。岂能躲进文学的“小楼”成一统,而不管生活的春夏与秋冬呢!
  
  夏姣桃,教师,现居湖南常德。

中学语文岂能躲进小楼成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