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594

[ 卫素娟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 卫素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代中学生特点的创新性教法;要联系学生身边贴近其生活或喜闻乐见的事物,同时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能触动其情感又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案;②善于引发疑问,激起求知兴趣。即可于平淡无奇处引疑,又可利用分组讨论、轮流讲演等方式,让其充分参与进来,乐在其中;③教师教学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风趣。对语文老师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④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学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表扬,要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以及获取成功时的喜悦。
  二.明确任务
  语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将文字、绘画、音乐结合起来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要重视图像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在读柳宗元的《江雪》时,如能给学生展示一幅独钓的山水画,并辅之以作者人生际遇的介绍,让学生欣赏并从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这不仅能达到美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其日后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师应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营造一个共享共建的知识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所选内容,以思维导图、因果图、邮展、书法、绘画、漫画、手抄报、顺口溜、自编故事等形式在班级进行展览。对内容精彩、形式优美、创意新颖的创作及时奖励,让他们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指导阅读
  中科院文学院研究员杨义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人文精神事关国魂、国脉、国力,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学之路,应当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记一些美文佳句。”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并使其熟练掌握分析、思考、记忆、浓缩、提炼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便于学生深入思考生活,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语文教材汇聚了世间万象,凝结着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素材。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能打动并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文章来与之共享。亦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获得人文素养的培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文学即人学”,往往一篇好的文章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与之共鸣,这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净化,也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一场感人的电影、一次戏剧表演,听一回广播,参观一下纪念馆,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看《铁齿钢牙纪晓岚Ⅳ》可以形象地理解“慎独”这一概念;看《哈里·波特》可以激发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看《2012》,在惊呼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带给人的恐惧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地球,增强环保意识,亦可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更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鼓励其从日常生活、社会与自然、美学与哲学中去细细体味,用眼睛、用心灵去阅读实践生活这一部无字的活书。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透视思想,通过对思想的发掘去更深刻地品味语言文字,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连同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
  
  卫素娟,教师,现居陕西西安。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