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与小伙伴们玩爬悬崖游戏时,困在途中的岩石架上,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我”悟到了一个生活哲理:遇到困难要有自信,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成功。
细读此文,我发现,文中有几个看似不经意的疑问,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解答,则有助于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的习惯。
疑问一:岩石架到底有多高?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他问学生:“岩石架多高呢?”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道:“13米左右。”但也有个别学生说是6米多,声音很小。也许是随口一问,这位老师并未深究。但这个小疑问激起了我的好奇,我备课时,查找了一些资料,网上有一些课件上也的确把岩石架写成13米多。
那么岩石架到底有多高呢?还是让我们来看原文: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悬崖大约二十米高,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也就是说,岩石架离地面只有整个悬崖的三分之一。岩石架真正的高度是:6米多,7米不到。
原来,岩石架的高度真的只有6米多,而不是13米多!这个发现让我在一瞬间,对文章内容理解了很多。
正是因为岩石架只有6米多高,“我”的父亲才敢于在黑暗中仅仅靠电筒的光照,让“我”在他的鼓励和提示下,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平安着地;
正是因为岩石架只有6米多高,“瘦骨嶙峋”又胆战心惊的“我”才敢相信父亲的话,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安然着地。
疑问二:“我”有没有“遇险”?
这个疑问看似不是疑问。我当然遇险了。因为文中这样写道: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很显然,“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可是,一个疑问又出现在我的头脑里:在离地6米多高的岩石架上,在视线清楚的白天,“我”被困在了上面,“遇险”了;到了“暮色四合”的夜晚,“我”却在父亲的提示下,靠着自己的能力“脱险”了。莫非白天从岩石架上下来竟要比晚上更难些?这不是很奇怪吗?
那么我的“险”从何而来呢?
细读文章,我发现,“我”的确是遇险了,“我”的“险”恰恰是自己长期体弱多病产生的极不自信造成的。
文中多处提到了“我”身体不好。文章这样写道: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
正是因为我长期体弱多病,“我”的心里才会“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我才会在爬悬崖时,“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才会“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望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我才会最终被困在岩石架上进退维谷——“恐惧和疲乏反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遇险”是因为不自信;“脱险”是因为重新获得了自信。这也是作者在文章中给读者的生活启示——遇到困难,自信面对“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疑问三:父亲为什么让“我”自己下来?
常有老师这么问学生:如果你的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
同学们有说打110的,有说打119的,还有说自己冲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像文中这个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的,几乎没有人提及。
那么,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不采取别的看似更稳妥、更保险的方法而是让“我”自己下来呢?
仔细阅读文章,我渐渐明白了父亲让“我”自己下来的深意。
父亲看到岩石架上的“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下来吧,晚饭做好了。”很显然,这是一句安慰“我”的话,借此转移“我”的注意力。因为“我”已经在岩石架上呆了很长时间了,况且“我”体弱多病,此时内心极度恐惧,这些父亲是知道的。
然后,父亲还教给了“我”下岩石架的方法——“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父亲的鼓励和指点。当“我”踩到了石架下面的岩石,“我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对“我”是多么的重要啊!前面已经说过,“我”遇险的根本原因是身体多病后的不自信。现在,“我”有了信心,就有了战胜恐惧的力量,就会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脱险。
发现了文本中的疑问,再循着这些疑问,回到文章中找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细读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引导学生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可能更容易读懂,读透文章,也能读出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来。
杨正奎,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