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590

[ 尹国东 文选 ]   

巧用感情水浇开语文花

◇ 尹国东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三维教学目标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将会水到渠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
  一.引人入胜——抓住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语文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识字、朗读与背诵课文的阶段,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常常是真、善、美的真情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样的完成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动的结果。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广阔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本身就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如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获得一种妙不可言心灵快感。
  二.心心相印——抓住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相信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爱屋及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如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而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比如学习朱自清《背影》一课时,在分析完课文的基础上,我给学生们朗读了我在大学时期的一篇习作《追车的妈妈》,当读到妈妈为了给我送书,吃力地追赶已启动的汽车的情景,我眼含泪花,声音哽咽;而学生则满座寂然,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显而易见,大家被我对浓浓母爱的理解和赞美深深感染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挖掘父母对自己的挚爱深情,并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我还告诉学生我在学生时代以及现在是如何孝敬父母的,然后要学生说说自己打算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家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做法:从小到盛饭倒水捶背揉肩,大到读书成才报效祖国都有,且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挚情感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不仅让他们读懂了课文,学到了写作技巧,更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教学所收到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这正说明师生情感共鸣发挥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三.合作探究——抓住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活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建立一种由不同成员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就可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中,“师生不是无情物,融入情感更开花”。教师如能多给自己及学生几杯“感情水”,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浇开绚丽的语文教学之花!
  
  尹国东,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巧用感情水浇开语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