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60

[ 于海龙 文选 ]   

语文教师解构课程文本的能力

◇ 于海龙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构建教学文本已不同于传统的备课或编写教案。它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因为教学文本是开放的、灵活的,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这里我们要先了解清楚教学文本这个概念:教学文本是在教学沟通的过程中生产和接受的,可以视为会话文本与读写文本,以及对话文本与独白文本的总体。教学文本的基础就是课程文本。课程的文本就是那些被选作为课文的选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它就不再单单只是让学生全盘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更有以作品为凭借,发挥其服务于教学,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任务。这时,它就不再仅仅是课程文本而成为教学文本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课程文本,而是包含教科书文本、资料文本、练习文本、多媒体文本以及在教学沟通过程中所生产的种种文本,诸如板书、师生对话、讨论、笔记、摘要乃至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的激励性指令等等在内的教学文本。于是,教师在解构课程文本的时候就要注意:有些课程文本的内涵跟教学文本是一致的,因为课程文本所揭示的是人生道理或情感,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细节处所体现的亲情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老师准备的多媒体,甚至板书、师生对话等都会与亲情相联系。而有些课程文本的内涵要比教学文本小,如《香菱学诗》这篇课文选自《红楼梦》,这篇文章只是这本鸿篇巨制中的一小节,而教师在解构文本的时候,在课上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则会将《红楼梦》作为大背景来讲述,这样,教学文本就大大超过了课程文本的范畴。所以,面对不同的课程文本,教师应该做出不同的解构方式,才能发挥出教学文本对教学的强大推动作用。
  针对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目标,教师应该在建构教学文本方面树立起新的观念,以前只要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备课就可以了,而现在讲的是素质教育,以前的方法也就不完全适用了,这要求教师在建构教学文本方面做彻底的改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建构课程文本才能最好的发挥出教学文本的强大教学作用呢?
  要建构教学文本,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旧知识的迁移状况。要充分了解每一个班级的学生,这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批改作业以及课后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建构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的教学文本,这是教师在建构文本前必须做到的一点。
  其次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把原先的教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变成为用教科书来教,教师应在备课时抓紧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作为目标,建构自己的教学文本。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廖冠老师在省优质课的评比中上《喂——出来》这课,他当时就完全摒弃了教参中所讲述的有关环保的这样一个主题,反而引导学生紧扣“洞”这个问题,以“洞”窥人,以“洞”窥世,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恶习,整堂课的深度就从中体现出来了。
  再次是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的积极性。过去上课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要倾听就可以了,这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境地接受,甚至是在死记硬背的状态下学习,因此要求我们在建构教学文本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要单纯讲知识点,而是在课上传授方法——一个让学生很容易自己“上手”的学习方法。比如在上曹操的《观沧海》时,与学生一起探讨发现本文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那么,接下来一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分析过程就可以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也能够体会出本文同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这类诗歌的鉴赏。当然,课前要求学生就新课进行资料搜集,课上加强讨论,给学生展现自己知识素养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要求对这个世界进行“解构”,那么套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主张“教无定法”,要利用教材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教师不断培养自己的解构文本的能力的最终目的。
  
  于海龙,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语文教师解构课程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