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人们的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心理教育既是对“人”的全面培育,又是“熏陶”的教育,更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当代每一位有志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遇,各项事业都在呼唤那些掌握高科技,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技巧,还要具备面对激烈竞争带来的困难、压力、挫折的勇气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承受着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就业的压力,加上大多数都是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困惑和负面心理,如患得患失、害怕挫折、安于享乐、冷漠自私等等。这些困惑和负面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疏解,很有可能积少成多,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很有必要。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智力飞跃发展。相关研究证实,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阶段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他们逐步走出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的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这种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究底和经常性的质疑争辩,思维日趋变得成熟。
2.个性逐步形成。随着身体的智力的不断发育和发展,中学生的个性也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反映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当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他们力图摆脱成人对他们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也出现心理“闭锁性”,除了知心朋友之外,一般不喜欢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更不希望他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
1.教师要有对自我心理的保健意识。我们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教师在工作中除运用传统的教学教法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选择,组织优秀的教学软件、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他们的劳动更加繁杂、更加追求创造性和卓越性,而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比起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因此教师既要不断钻研专业教学知识,又要努力学习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深入学习、牢固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和教育观点后,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减轻或消除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加以实践运用。
2.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沉浸在对小学生活的无限留恋中,为失去熟悉的交往群体、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而郁郁寡欢,同时又为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严格的学校管理、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感到无所适从,灰心丧气,经常后悔自己的选择,患得患失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时常影响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信心。
3.努力培养学生心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自控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强的毅力。承受外界的压力也是锻炼学生的能力之一,我们经常会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等,甚至是灾祸,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人的各方面素质是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有机结合体,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内在动力。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能够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自己。
王自典,教师,现居河南夏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