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大多都鼓励学生摘抄,一来可以促进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增长一些见识;二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便于他们以后写作文和说话时能把事物描述得生动具体。学生上三年级时,我开始鼓励他们摘抄,一年坚持下来,与不进行摘抄的班级相比,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加顺畅。他们能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人物、事物、景物,并且有浓厚的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兴趣。我将自己关于近三年的实践经验归纳为以下三点,与大家分享。
一.有备而抄,抄有实效
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把事情干得干脆利落,卓有成效,摘抄也一样。摘抄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要摘抄什么内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摘抄:喜欢历史的,可以摘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爱好军事的,也可以摘抄军事武器和军事新闻方面的内容;喜欢植物的,可以就植物种类、作用、特性等做摘抄。另外我们还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专题摘抄,为写作做准备,例如本单元习作要写熟悉的人,提前可布置学生做些人物外貌、人物性格的描写摘抄;下单元要写动物,也可以就他们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一些相关摘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做摘抄,例如学习《赵州桥》时,可以让学生摘抄有关“桥”的知识资料;学习《纸奶奶的生日》,也可以让学生做些有关纸知识的摘抄。这样有备而抄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好词佳句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学习的延伸与知识的拓展的过程,确保了抄的实效性。
二.有抄有背,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提倡学生的摘抄一定要背,如果不背,不能将这些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摘抄的价值就大打折扣,而成为一种效率不高的学习负担。所以每次摘抄,我要求学生只抄百字左右,要求抄得正确且所抄内容有一定欣赏价值,并每抄必背,背要求背得熟练。教师进行检查评比,坚持每抄必背,每背必查。虽然每周只抄百字左右,长期坚持,一学期二十周能抄两千字,一学年就能抄背四千多字,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就能抄背一万二千多字。并且,这只是下限,即学生最少可储备的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这个数。同时,学生为了选择摘抄内容必定要去找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筛选,哪怕只是初略浏览也能增加学生阅读量,这样就起到增加阅读量,增加语汇积累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能力的三重功效,真可谓一举三得。
三.常抄常评,以评促抄
学生受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很难保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将摘抄进行到底,总少不了会有些学生隔三差五地打个马虎眼。所以教师的检查督促和良好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摘抄,要经常进行评比,经常表扬一大批摘抄数量足、态度好、质量高的同学,可以促进他们的摘抄积极性。推广一些好典型,也有利于有些不善摘抄的同学知道自己如何改进。我在检查学生摘抄的时候,首先让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查背,既检查摘抄质量和效果,又使摘抄内容辐射到组内其他成员。然后请组中摘抄质量高,读背优秀的学生在全班展示,再让好的内容辐射到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最后再由老师集中批阅。批阅时,我摒弃以往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法,以优为基础起点,用优,优+,优++或简单评语来保护学生的摘抄兴趣,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效果良好。
黄传艳,湖北保康县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