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76

[ 张朝阳 文选 ]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 张朝阳

  心理学家认为,道德情感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和社会性。在日常教育中,应把握这些特征,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关注情感两极性,培养道德情感
  情感的两极性,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会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例如,回嗔作喜,悲喜交集。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既有“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情感描写,又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感抒发,就体现出两极性的特征。两极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为转换,如从激动到平静,从紧张到轻松等。两极性也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起到增力的作用,消极起到减力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道德情感两极性的表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感到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时候,不仅应该给予必要的同情与安慰,而且更应该具有高度责任感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一旦发现老师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们的感受,就能使他们由沮丧变得开朗,由孤独变得合群,进而逐渐培养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创设道德情境,唤起道德情感
  客观环境、客观事物能影响个人的情感,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例如布置得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迎新晚会上,会给人带来快乐感;学校里窗明几净、阳光灿烂,会给人带来振作、进取的舒适感;公共场所的随地吐痰、乱丢果皮、不讲文明、不守纪律,会给人带来厌恶感。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性,组织和创设健康、积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情境中,产生欢乐、奋发的上情感,从而健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感。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组织一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通过一个个节目的表演来完成,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我在设计“尊师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中,特意安排一个小话剧《课堂上》(《课堂上》主要内容为课堂上部分同学不遵守纪律的种种表现)。同学们形象的化妆、逼真的表演,使学生看到了自身的影子,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错误,从而产生尊师的良好风尚。这种表演本身既是美育,又是德育,不但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表演审美的能力。
  三.挖掘情感因素,感染道德情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情感能产生共鸣的作用,就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情感。因此,教育者可以动员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它成为推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情感的感染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近来青海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全国各界人士都在为抗震救灾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由此,我利用班队课,给同学们播放抗震救灾的视频,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感染着同学们的心,很多同学都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花。从这里,同学们懂得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懂得了“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的人生哲理。课后,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要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我的情感也同样受到了感染,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共鸣,灵魂得到了净化。
  四.训练道德行为,巩固道德情感
  人的情感的社会性很突出。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人的需要,特别是社会性需要,是随着人们实践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反映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情感,也必然受社会的制约。如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闹,还有遵守信用等等,也都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情感。这些道德行为及其效果检验,调节,巩固着道德情感。因此,教育者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好人好事,宣传文明礼貌,参加社会劳动,在实践中锻炼道德行为,检验,调节,巩固道德情感。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重走长征二万五,体验红军累与苦”,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又如参观浦江“江南第一家”,让学生感受江南第一家的孝义古风,懂得“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传承“忠孝节义”的优良传统,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美好的道德情感。
  
  张朝阳,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