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读到过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古代小说《周处》,讲的是一个“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的顽徒周处接受教育改恶从善的故事,很受教育,但对文中“正见清河”的“正”字却一直理解得不是很到位。
为了便于理解,当时的《语文报》(中学生版103期)发表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正”字》(以下简称《“正”字》)一文,文章引用《历代文选》对“正见清河”的“正”字的解释说,“晋宋时期,‘正’作‘止’讲”。《“正”字》一文还说,“‘正’字编在部首索引的‘止’部”,根据“同部相关”的字典常识,按照“数学中的等量代换公理”去类推,这个“正”字就等于“止”字了。
这个“正”字是否就等于“止”字呢?我查阅了《历代文选》和有关的字典辞书。《历代文选》说,“晋宋时,‘正’字可作‘止’字讲”,《“正”字》在引用解释时恰恰漏掉了一个关键的“可”字。同时,我国第一部字典巨著《说文解字》并没有将“正”字编在“止”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说,“正”字韻在十一部,“止”字韻在一部。我想,既然二字形不同部、音不同属,按古字通假的一般规律,这个“正”字就怎么能等于“止”字呢?
那么,这个“正”字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我在学校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番探讨——
《三国志·吴书》载周处之父周鲂,因彭绮之乱而出任鄱阳太守。彭绮之乱起于东吴黄武四年冬十二月,止于黄武六年春正月,历时不到一年零两个月。由此可以断定,周鲂出任鄱阳太守,应在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他“在郡十三年卒”,当死于公元238年。
《晋书·周处传》说“处少孤”,说明周处生于公元238年以前,《辞海》说周处生于公元240年,不可信。周处“入吴寻二陸”,《资治通鉴》将此事记在晋泰始十年,时值东吴凤凰元年,即公元274年。《三国志·吴书》载,这一年,“二陸“的父亲陸抗亡故,陸机“领父兵为牙门将”,因而出现了“平原不在”的情节。此时,周处的年纪至少已有36岁,故周处有“年已蹉跎”之叹;而此时的陸机才13岁,陸云是陸机的弟弟,最多也不过12岁。一个年已及壮的中年汉子,去拜一个十二三岁刚脱稚气的小孩子为师,而且后来还居然成了“忠臣孝子”,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难道不是很值得褒扬吗?
再从文体上看,作为小说的《世说新语》,为了表达的需要,它是可以在不脱离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历史素材的。《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在射虎杀蛟之前,周处就已经知道自己是“三害”之一,且“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而《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却不是这样,他是在射虎杀蛟之后“闻里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更相庆”的情况下,才“始知为人情所患”而“有自改意”的。可见文章要突出的并不是周处射虎杀蛟的功绩,而是他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周处自新改过、由顽徒而忠臣的转折点,就是“入吴寻二陸”。“二陸”的父亲是陸抗,陸抗是火烧连营、打垮刘备的东吴名将陸逊的儿子,陸逊与周处的父亲周鲂同朝为官,周处和“二陸”都是东吴的名将之后,而依据年资履历,周处应该算是“二陸”的世叔。但是陸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很小就达到了“伏膺儒术”的程度;陸云也是“六岁能属文”,并且“与兄机齐名”(见《三国志》),这在有自改意的周处心目中不正是梦寐以求的好老师吗?然而,他怀着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迫切愿望,不远千里登门求教,偏偏是“平原不在”,他该怎么办呢?对这个关键情节,《资治通鉴》没有说,《晋书》也只是客观地说“时机不在,见云”,而作为小说体裁的《世说新语》却多了个“正”字,因而我们只能将它看成是作者的有意加工。
考察《世说新语》的原著,我们发现,《世说新语》中的“止”字和“正”字一样,是个常用字,而且两字很少有互通的现象,辞海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和“汝正当得吾钱耳”两例中的“正”字作“止”讲,虽然有些牵强,倒也说得过去。《辞源》将“正见清河”的“正”字与《论语·述而》中“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的“正”字放在一起解释,说明这两处的“正”字意义相近。《中华大字典》认为“正”字还可作“诚”讲,并且告诉我们,郑玄曾考察出一个语音现象,“鲁读正为诚”,为我们理解“正见清河”的“正”字指明了另一条思路。周处不远千里登门求教,虽然“平原不在”家中,但还有他的弟弟清河啊,于是他真诚地、实心实意地对年仅十二岁的清河施行了拜师礼,“具以情告”,请求指点,并且在清河的教导下,潜心学习,“遂自改励”,最终得到了“终为忠臣”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儿的“正”训为“诚”,是个情态副词,刻画了周处拜师时毕恭毕敬的情态。
汪谦明,教师,现居湖北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