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42

[ 江巧燕 文选 ]   

在阅读中积累

◇ 江巧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完成阅读积累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之得以实现。
  一.在朗读中积累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例如《鸬鹚》一文中,“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作者为什么不用扫、擦,学生思考之后就会回答,如果用扫或擦,会因为用力过猛伤害鸬鹚的脚,“抹”字表明渔夫用力轻并且充满了对鸬鹚的关爱,所以在读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把“抹”字读的轻一些。在读当中学生就积累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并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熟读精思而能成诵,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增强,同时也积累了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吟诵要使学生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同时就把这些精彩语句或片段背下来,储存在“大脑”这个资料库里,这是积累最易得益的途径。
  二.在自主探究中积累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解决问题。它是在某种需要或欲望的驱使下,在兴趣、爱好的支配下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是形成个性化生成的良好条件和环境。只因为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易内化,印象特别深,不易被遗忘。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积累的质量。另外,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亦是积累的对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逐步形成能力。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句“太阳已经落山,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学生在此发现问题了:“红霞”怎么说是“一段”?是啊,“一段红霞”是我们很少讲的,我就让学生回家后留意,傍晚的红霞何时是一片,何时是一段,何时是一抹,并引导学生看看早晨的红霞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兴致很高,不但傍晚看了晚霞,知道太阳快落山时和刚落山一会儿红霞是一片,面积大;当太阳落山一阵之后就剩一段,面积比一片小很多;当夜幕快要降临时,红霞是一抹,停留的时间特别短,并有几位学生讲了早晨看日出的所见,所感,再与以往读的《海上日出》、《日出》作比较。你瞧,这样的积累不仅有效而且内容丰富。
  三.在练笔中积累
  写是将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中所积累的东西,有的是模糊的,似懂非懂的,有的是印象不深的。通过写,使阅读中所形成的积累更加明确,印象更加深刻。所以,写又是促进阅读积累进一步内化的方法。读写结合是提高积累质量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银亮,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江巧燕,教师,现居福建闽清。

在阅读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