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一篇学生习作《捍卫汉语》中的一段:“如今,汉语似乎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快餐文化横行中国的时候,外来语言也极大地冲击着汉语的地位。汉语,我们的母语,如今已爱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们的捍卫。”这段的观点是“汉语等待我们的捍卫”,可是,汉语的现状如何?哪些方面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到何种程度?这些都缺乏必要的材料支撑。修改后添加了:“据中国语言学会的调查,在如今成千上万的注册商标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标,采用外语名称固然无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四级过不了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学子毕业后写文章是漏洞百出”,这些材料足以证明观点,这一修改,材料就丰富了,内容也充实了,文章说服力也增强了。
修改前那种“言之乏物”的现象,在作文中屡见不鲜。为解决这一问题,课标教材一改大纲教材从“怎么写”到“写什么”的编排,按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编排,用“话题”沟通“物”与“文”。如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个作文专题《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与大纲教材第二册第一个写作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要求一样,但编排不同。大纲教材先进行写作指导,如选材要恰当、要有真实生动的细节,再进行写作练习,题目自选,这种编排比较注重写作理论的学习。课标教材先提出话题,明确“写什么”;再对“写什么”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带出“怎么写”,加以点拨,最后在“写什么”范围内,设计若干参考题,让学生选练,这种编排更加注重写作实践的体验。
同时课标教材更注重写作与阅读的紧密联系,在探讨话题时,提到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先生的讲演,……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梁启超先生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鲜明个性,以及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结合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启发他们对话题的理解,了解“写什么”。
在写作练习中,课标教材的选题设计,更多样化,更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强调责任感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着重强调“表达真情实感”,要求也更具体。大纲教材有三个选题,要求从几个方面表现人物的个性,有真实的细节,比较笼统。课标教材有五个选题,要求十分具体。如“到街道、市场观察卖货的、推车的、修鞋的……抓住某个人特有的动作,把他连贯的动作写下来。要表现出敬业者的个性。”让学生从象牙塔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现实中的百姓生活,去感受普通人不普通的精神品质。这样,学生更容易写出贴近生活的文章。如“写一位老人,侧重描绘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要写出他的个性,表现他的人性美。”让学生走进沧桑老人,通过观察、访问、交谈,了解往昔岁月,更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勇敢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怪人’。也许你对他有独到的观察和认识,你发现他‘怪’的背后有一些闪光、积极的东西。把这个人的闪光之处写出来。”训练学生独到的眼光,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人的精神品质。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日趋个性化,才能富有创意,更具创造性。
可见课标教材提出的话题探讨,先让学生明确“写什么”,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下笔实践,下笔有写的,再去想“怎么写”的问题。毕竟同一话题,可供借鉴的方法很多,所以,写作方法要慎重选择,否则会弄巧成拙。这既遵循了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更努力适应了当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宗旨。因此,课标教材的“话题”,在沟通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物”与“文”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那么,在运用“话题”沟通“物”与“文”,进行实际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具体做呢?在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在探讨“话题”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得出的认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成长发展中的人,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所以,他们的认识并不是停留在初中阶段,也不一定和你以前的学生相同。那么,我们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否则会抑制学生的发展;也不能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应该立足学生当前的认识水平,适当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如探讨个性,可以结合阅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如《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的豪迈激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智慧、忠诚、勇敢等。这些学生容易认识,但如《巴黎圣母院》中神父弗罗洛的人性,学生通常看到他道貌岸然和邪恶的一面,而忽视他的另一面,如读书勤奋,品学兼优;潜心研究,有科学献身精神;抚养、教育弟弟,收养卡西莫多,帮助穷诗人甘果瓦,有爱心,有责任感。其实,他也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这些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借鉴“写法”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这些形象是如何塑造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学生能看出是用细节描写来表现刘和珍的温柔善良;《荆轲刺秦王》中“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学生能看出是用神态描写来表现秦武阳的胆怯,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荆轲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运用了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学生能看出是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刘兰芝的温柔美丽。通过熟悉的实例作参照物,学生更容易模仿借鉴。
在练习“写作”时,针对不同的题目,选择最佳的写法。如“到街道、市场观察卖货的、推车的、修鞋的……抓住某个人特有的动作,把他连贯的动作写下来。要表现出敬业者的个性。”这个题目,就要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做事认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当然,用嗓音工作的职业,如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少不了语言,必须对他们进行突出的语言描写;对需要聚精会神工作的职业,如医生、科研人员,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神态描写。总之,要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外貌描写,要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般,给人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样的描写让人自然地想象到这位老人曲折而坎坷的人生,为了生活奔波操劳,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岁月的风霜,留下难以抚平的沟壑,横流的老泪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张少莉,教师,现居湖北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