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48

[ 邰国安 文选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 邰国安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各级目标设计的一个基石。在三维目标的总体框架下,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三个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本文即是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使命。
  一.找准关键点,互动和交流,创设“对话型”课堂
  “关键点”指作品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包含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找准了“关键点”切入分析,就牵住了课文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可选取第一部分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抓住关键词“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有什么必要”。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他们很容易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优秀的知识青年牺牲了,作者不是很有必要写篇文章作为菲薄的祭品来纪念她吗?忘却的救世主快要来临,不是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让人们记住这次惨案吗?面对御用文人的阴险论调、段政府的虐杀暴行,不是很有必要写篇文章来澄清事实吗?面对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付出的惨重的代价,不也很有必要写点东西来提醒生者要讲究斗争的方法吗?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句话的中心语是“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学方式”。这就预示着课堂上师生角色关系的转变。学生是课堂上的绝对主体。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所要做的就是优化课堂情境,而不必要用说教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解答。比如,教师可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要呈现的世界。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设置教学情境——随着鼠标的轻点,画面、动画和影片的切换,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并借助画面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另外,教师也决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的形式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角色以及情感等。
  二.感悟和沟通,创设“体验型”课堂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其工具性,重视知识与能力,过于强调基础与训练,以致于最具审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新课改提倡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强调其教化功能。为此,教师要落实文本中作品隐含的恢宏壮阔的思想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创设“体验式课堂”,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学生的思维由关注自身而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等更大的视野中。
  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之《十八岁及其他》,这是台湾作家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文章四个部分,不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写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第四块“恋爱”被删除。)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的拳拳之爱,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对父母感恩。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该专题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表演,然后在课下为学生与家长布置了一次特殊的作业,模仿《十八岁与其他》互相写信。
  三.追问和探究,创设“生成型”课堂
  “生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教师应该用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认识到,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所要完成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应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知识;要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努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以提问引导的方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明了问题。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里《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就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
  1.文章开篇就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狼嗥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思路引导: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
  2.怎样理解“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思路引导:这句话正反映出作者对狼看法的转变。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体会作者的看法是怎样转变的。
  学生就可以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然后得出结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狼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应受到人的尊重。
  3.为什么消灭了狼之后,鹿反而“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呢?
  思路引导:根据生物学知识,画出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鹿饿死。
  紧接着提问,人们“聪明”地消灭了他们认为的坏东西,结果怎样呢?不光鹿因没食物吃而饿死,山也秃了,人类真是自食恶果呀!
  4.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思路引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5.如果你是这只狼,你会呼喊什么?请把你呼喊的内容说出来。(说明:本题答案比较宽泛,只要学生说到“不要再捕杀狼,不要再破坏生态环境,狼的生命应受到尊重,人与万物应平等和谐相处”都是正确的。)
  6.为什么说“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思路引导: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人、鹿、松林和郊狼在面对狼的嗥叫时的思考是一样的,都是肤浅的、短暂的、主观的,而山的思考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这样,文章的标题“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也就很明确了:我们人类应像山那样客观地、深刻地思考狼嗥的含义,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取舍和升华,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念,创造性、个性化、有选择地处理文本,实现教材二次开发。如苏教版必修课本每个专题的课文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相关的人文主题,教师在设计《漂泊的旅人》板块的阅读教学时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整个板块的教学由《乡土情结》领起,使学生初步领会什么是故乡,什么是乡土情结。主要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依恋自己的故土家园?”由此转向《前方》,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启发学生在《前方》和《乡土情结》里总结出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两层原因。由恋家转向出走,再由出走、离家引向思乡和归乡的欲望——《我心归去》,通过学生举例和体会,明确离与归、出走与回归的欲念都是人类心灵选择归宿的结果。接着补充余秋雨《乡关何处》的部分章节,说明人类的乡土意识是一种内在情感的需要,我们的心灵之乡是虚幻而难以寻找的。但是,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带有个性特色的二次开发时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根本,教师所做的一切诊释、补充、调整、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将教材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万不能本末倒置。
  五.结语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多元发展,并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视角的人文精神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整体意识,合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学生体味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并且学有所获。“对话型”课堂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突出了学生自主性原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体验式教学”的采用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探究和合作”促成了课堂的生成,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得到了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升华;最后,教师对教材合理的二次开发,推进了学生“整体认知”,拓展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完满地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
  
  邰国安,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