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47

[ 王玉香 文选 ]   

贴近生活构建快乐语文课堂

◇ 王玉香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即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变语文课堂为生活的“天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这里“生活语文”中的“生活”二字,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怎样让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教学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既让学生懂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思想方面深受教育,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如在和学生讨论《项链》的时候,设计两处与学生生活有反差的情景:“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难以赔偿的项链之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说:“做一个真诚的人,直接告诉对方。”接着追问:“那如果丢失的项链是真的,你愿意赔吗?”学生意见很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玛蒂尔德很坚决地选择了承受这份责任,哪怕付出了青春与美貌,再联系现实社会中众多不诚信的行为进行对比。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有了全面而综合的评价。语文课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调查”等栏目,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其次,语文教学设计“生活化”。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设计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比如在作文教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遵循写作个性化的客观规律,提供真实活动场景或虚拟情境,学生可以在虚拟框架之下自由设计符合情境条件的情景,充分展露才华与个性。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将课堂作文教学以极其自然的方式延伸到生活中去,实现作文教学的最终追求。再如阅读教学生活化,要立足文本,在建构生活中还原生活场景,在还原生活中体验生活意蕴,在体验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质。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更需要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增强可持续性发展。
  再次,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平时,学生做过的作业有:仿写、广告、颁奖词、活动策划方案、人物评述、故事新编、剧本等。比如,我曾策划了“三八”节“作文做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更要思考自己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总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只有将语文教学深深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也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与生活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王玉香,教师,现居河北唐山。

贴近生活构建快乐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