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强调“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而诗歌内涵丰蕴、意象抽象的特点使教学设计不太好把握,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运用录像或录音等单一媒体进行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收效欠佳,教学效率也较低。诗歌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重构。
一.深化诗歌意象的设计思路
多媒体技术将诗歌的各素材如:投影、幻灯、电脑、电视、录像、录音、播放于一体,可以为诗歌教学提供直观、具体的图像,提供优美的音乐,也可提供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这些都为上课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从意象方面对意象进行多媒体设计,可以使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诗歌的诗情画意。
例如,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演示文稿,将诗歌中一些意象通过画面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讲第1-3节时,可以让学生朗读,然后在投影幕上依次播放出这3节中所出现的4个意象:“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让学生根据意象谈自己的体会。这4个意象给人的感觉是“悲哀、凄凉”,诗人选择了带有灰暗色彩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意象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了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也烘托出诗人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二.强化诗歌朗读的策略
多媒体课件集音乐、声音、图像信息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极大兴趣。尤其在诗歌鉴赏中,学生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
例如,《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很难体会到这种诗境之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鉴其它软件,引进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配上离别音乐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声音、图像中充分领会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达到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完整、和谐统一。多媒体强化了朗读的氛围,表现了诗歌的内在美,可以带动学生对诗歌深入的理解。
三.拓展诗歌广度的设计手段
中国许多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很早就意识到了“为情造文,为文造情”、“敢于哀乐、缘事而发”,也就是说诗歌具有政治性、社会性、现实性。要想很好地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就不仅要掌握诗歌的意象,同时还要对诗人的生平、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些信息容量很大,虽不是很重要,但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更好地把握。通过投影、幻灯或相关链接等手段,可以使这些信息简单化,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借助图文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身如其境,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
例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作者面对滚滚东流长江水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导入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及片头曲,让学生感受长江的雄伟浩瀚和滚滚江水一去不复返;在描述“赤壁之景”时,可以展示有关赤壁的画面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画面,让学生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感叹赤壁的奇险雄伟,体会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还可以展示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时周瑜二十四岁,赤壁之战时三十四岁,再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已四十七岁还未建功立业的感伤之情。这样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诗歌的广度,同时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
四.营造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鉴赏诗歌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是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氛围,更能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导入时由疑生问,或在讨论中由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由课文的悬疑拓展开去,将多种方法混合灵活使用,目的只有一个即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主动地产生创新思维。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教师都应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可笑、厌烦等情绪。
例如,在《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就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她将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意作为切入点,在对作品的理解中,由于受课后《问题讨论与实践》三:“体味其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康桥的深深依恋?”这一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的回答是“他变态。”当时引起一片起哄,但她并没有责怪学生,反而请他告诉她: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该学生认为,诗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诡异的暧昧。这位老师最后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在诗歌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注意点
多媒体技术引进到课堂后,它使“黑白”世界变得绘声绘色,但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它的缺陷。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注意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1、诗歌鉴赏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虽能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但里面的配乐朗读欣赏不能代替传统的学生朗读。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能有全面的发展。诗的意境也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朗读用心去体会。多媒体中的配乐朗读欣赏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应组织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仔细领会和揣摩诗歌的语言、意境、诗人的感情等。如在鉴赏《再别康桥》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他们的想象与思维在语言形象的感染下形成表象,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离别图,然后再播放配乐朗读欣赏,可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2、诗歌鉴赏教学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多媒体都是预先设计做好的素材顺序,这样就很难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临时更改。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让课件统治课堂,如一味地播放文字、画面、音乐等,使学生仅仅成为观众。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就行。其实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鉴赏了诗歌中的意象后,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如“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之间的关系怎样”、“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等,让学生回答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欣赏了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其明显的优势,而不能用它来取代传统教学。我们要让两者完美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优势,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聂振雯,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