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而现在的青少年把课余的时间几乎全给了重在娱乐的电视和网络,把这伴侣和导师冷落一边。让我们再来看新课标提出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外阅读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毫无疑问假如不加以引导,肯定有不少学生难以达到这个目标。怎样来引导?唯有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培养阅读兴趣?唯有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在教的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彻底尝到阅读的甜头?自然就是阅览课。
那么这阅览课怎么上呢?有些老师认为,阅览课,就是看看书而已,所以任由学生自由阅读,散漫阅读,这样学生就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可谓来去匆匆,什么都没有带走。这样的阅览课学生恐怕没多少甜头可以尝到。
所谓甜头,事实上就是指阅读课的收效,阅览课的有效与否在于是否让学生汲取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否让学生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洗涤。下面我谈两点关于“有效阅览”的思考。
(一)营造静心敛性的阅览环境。
阅览课,表面上是看书,但看书时却大有讲究。我们走进阅览室时,抬头就能看见一个“静”字,我想,这个静不仅仅是指环境安静,更重要的是指能心静如水,做到静心阅览,心入书本。记得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使纯净的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都非常注重课外阅读。即使是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了,学习时间紧张了,但每位老师还是在每个星期中,挤出一堂语文课作为阅览课。或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或把图书馆中的书请进课堂,把阅览作为初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次阅览课,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有效的阅读,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写作能力的提高上。古人所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仅在宁波市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就有五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作文的提高,最大的收获来自于阅览课。
在静心阅读的同时,我们老师还应创造一种快乐愉悦的阅览环境,这样,也更能够提高阅读的功效。因为,阅读时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
(二)指导精读巧读的阅览方法。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览时间的同时,每一堂课还要给予明确的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好阅览课。
心理学实验也证明: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例如,为了配合“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活动,老师不妨把学生带进阅览室,推荐他们看一些《百科知识》,《大自然探索》,《自然与人》,《科学二十四小时》等杂志,在这些杂志中,让学生寻求大量他们自己需要的材料。开展“风流人物看今朝”活动,我们可以推荐一些“名人记事”、“历史上的今天”、“名人回忆录”等书,让学生专门了解名人的经典故事以及名人的一些名言,不仅积累了他们的知识,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专门让学生看一些同龄人的文章。老师告诉学生,看别人的作文,就是与他人的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现在与你交流的是一位位写作高手,我们可以把他们当镜子,照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学生有了好书,教师就要教会他们阅览的方法。例如:遇到精彩的篇章应该摘一摘,找到精美的语句应该要记一记,寻到优美的结构应该写一写,见到出彩的题目应该背一背,然后自己把读后的感受说一说。阅览课中,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让他们在阅览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筛选、记录、摘录好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描写、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等等。课后,教师还应及时的进行检查,看一看,学生在书海中淘得了多少“宝贝”。
培根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的确,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指点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我们的阅览课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学生的品格修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顾云芳,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