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写出好的考场作文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同寻常。高一高二时学生不太关注语文学习,但面对高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考生们头痛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当部分考生以为量变才能引发质变,只要不断找题目来写就行。
其实不然,好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修改出佳作”。文章就不能厌改。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规定自己的文章要改上十遍二十遍。他所写的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做”的文章,最后定稿,全文只有五页,可这篇文章的手稿却有八百页之多。
针对考纲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修改训练,定能有好的收获。本人在高三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修改作文的指导,取得明显效果。
一.练就点题之笔
这里的“题”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或者说中心)。考试大纲在“基础等级”有一条“中心明确”,这是作文的生命线,考场作文更如此,怎样能凸显文章的灵魂是考生颇费心思的问题,阅卷老师一般用两三分钟评一篇作文,因此练就点题之笔必不可少。
(一)如何在标题中点题。
1、标题的意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文如有一个漂亮的标题,就像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阅卷老师就会一见钟情,眼睛一亮,为你的作文获得高分取得决定性的一环。因此,平时作文,尤其是考场非命题作文,必须拟制一个能体现或提示主题的靓标题,这样,不但能刷亮读者的眼睛,增强文章魅力,而且能给自己写作规定行文方向,开启灵感之门。
2、议论文拟题的原则。在审好题目的前提下,议论文首先考虑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再考虑文采。
例如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考生直接用该话题做标题,让阅卷老师一看就不知其文章的中心,影响了得分,而且有的考生因此写着写着就偏了。我在讲评时指导学生从标题开始修改,并出示几个好例子让学生做比较。如有学生开始拟题《环境与心境》,后改为《坚守心中那一泓清泉》,不仅中心明确而且有文化韵味;再如有部分以话题为标题的学生化用古人的文字改标题为《宁静致远》、《心远地自偏》、《带着心去旅行》、《别让生活的石头压伤你》等。
3、记叙文(含夹叙夹议的散文)拟题的原则。记叙文(包括夹叙夹议的散文)要提供文章线索或暗示文章主旨(寓意)。这也成为学生修改标题的依据。
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为例,有学生写记叙文,叙述一位少年突遭横祸后如何顽强地挑战命运最终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一开始拟题《坚强的男孩》,后来改为《心灵的舞蹈》,扣题更紧而且极富内蕴。
以上的做法既达到话题作文“大题小做”的要求,又增加了文学色彩,学生写作时方向也明确了,一举三得。
(二)如何在文中点题。
1、文中点题的意义。
常点题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它能提醒阅卷老师明白考生的思路,明白考生始终在从不同角度阐述题目,所写内容和题目是有意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时它是判断一篇作文是否切合题意的一个依据。从考生角度来看,不少考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作文是紧扣题目的,写着写着就发现扯远了或跑远了,这时再补救虽说还不至于判死刑,但毕竟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笔墨,而且使文章出现明显的硬伤。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脑子里始终要有一个扣题的意识,笔下要常巧点题。这无形中会规范考生的作文内容,提醒自己围绕题目选择材料完成作文。常巧点题的作文还有脉络清晰、主旨鲜明、详略分明等优点。
2、议论文的文中点题。
点题之笔可以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例如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一学生开始写时全文明显的缺少过渡,使文章不连贯,改了后有分论点:拥有梦想,拥有阳光;拥有自信,拥有阳光;拥有坚韧,拥有阳光。最后点题:拥有生命的阳光就拥有重于泰山的人生。对“阳光”的理解明确,层次也清晰。
点题之笔也可以是议论文中的过渡句。如一篇议论文《成功之本在自强》,学生说拟不出分论点,看起来只是材料的叠加,我提醒学生重新考虑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增加必要的过渡使文章层次清晰起来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于是学生增加了如下文句: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后写道“同样,自强不息的精神对现代的成功企业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秘诀之一”,具体分析后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现代社会在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之时,一种萎靡之风逐渐蔓延”这样的句子过渡。
点题之笔还可以是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好的作文一般是虎头豹尾或豹头凤尾,先声夺人或韵味无穷或耐人寻味。考场作文尤为如此,开头好意深深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首因效应。结尾好则给人一种善始善终的感觉,体现作者缜密的构思,显示作者从容写作的状态。如月考让考生以“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为话题作文。我班上一考生的作文开头是“要实现默默无闻到惊人神话的蜕变,我们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辩证地看待”,我建议她换一个通过联想由具体到抽象的开头,最好有排比的效果。她修改后是这样:“江河汇聚了四方的水气,最终奔腾出惊涛拍岸的大江气势;低矮的毛竹用五年的时光积储根之力,终于成就高大的神话。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从渺小到浩瀚、由无闻到惊人,本为事物发展规律之一,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人要实现自我不也如此吗?”这个对比让她看到希望。
3、记叙文的文中点题。
记叙文不好点题,这是不争的事实,竞赛作文可以含蓄、多意,但考场作文不行,阅卷老师的速度很快,要让老师快速判断文章是否切题,还要思考如何在文中点题。记叙文的开头常从叙事开始,不好点题,给人中心不明之感,如果先用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再转向叙事,就等于既点题、设置悬念,又给人以富有真情实感之感。这样的作文分数肯定较高,因为阅卷教师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能做到"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接下去的阅卷工作主要是考虑这篇作文好到什么程度,有多少亮点可以增加多少分。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作文。有学生开头写道:正确认识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关系,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修改后:今年春节的一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有明确的自我认识,才不会被他人期望左右,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记叙文,因为在行文过程中点题不太容易,更有必要在结尾直接点明。我的学生写的《完美的雕塑》结尾:次日清晨,大火熄灭了,人们忙着抢救这无妄的火灾中存活的人们。一个消防员首先发现了他(——如同一座大山,双手擎天,脸色坚毅,高大而威严)。在他身旁一同被烧焦的,还有一个同样托举横梁的年轻女子,她侧着头望着他。她——是他的妻子。在他们合力支撑之下,生命之门仍在敞开!
(没有言语,人们只是默默地瞻仰这人格铸就的伟大躯体。在旭日的微曛之下,他们是两尊完美的雕塑。)括号内的文字是修改时加上的。
二.写出真情实感
(一)、渗透情感因素——真情感人。
“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新增一条“感情真挚”。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但是,综观学生的作文,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感情不够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呢?
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情况,选取恰当的材料是关键。我们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1、真实原则。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完全虚构,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细节原则。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而最能撩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为此,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激发他们感受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布置了《让妈妈 》这样的半命题作文,这本来就是一个最好写真实生活的题目,而且通过作文希望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感恩生活。没想到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脱离生活实际,或苍白或做作,编故事的多。有一学生想写自己妈妈在升中考前半年里为自己操劳并担忧而没睡过一个好觉,于是标题定为《让妈妈好好睡一觉》,但缺乏细节,没有自己的感受,因而整篇文章显得干瘪而平淡。我建议她如果真有切身体会就选择三个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情节并通过细节描写真实的情感。于是她选择了一闭上眼睛就出现在脑海的三个镜头,并用三个对她而言特殊的日子做小标题,通过母女对话和自己的心理描写及母亲的动作描写,层次清晰、细节感人,完全塑造出一位为了孩子无怨付出甚至于生命不顾的母亲和一位用行动回报母亲的好孩子,这篇文章被当作优秀范文发到年级每一位学生手里。她由此有了写作的方向。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背影》最感人处,就在于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二)、让内容具有生命力——关注生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树立生活的大语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感受所得付诸语言文字。
方法一:走出回忆,走进生活。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要求学生每天记生活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好也加进一点自己的看法,每周再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具体、详细。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没想到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口号连篇,缺乏真情实感。这个作文题,一个着力点就是“感动”,那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生活片段。但无论如何,这都应该是一篇“动情”的文章;如果不能动人,或者情淡,或者情虚,都立不住脚,而“带着感动”就要求我们写一篇“有我之文”。其实,在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事物有很多,亲情,师长的关爱,友谊,包括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仁人志士的追求,知识分子的气节,乃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一切生命的情思,都会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在感动中,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这些“感动”,又常常激励我们向前迈进。但学生常常把这些“感动”弃置到一边,而要去捏造一些没有“感动”的感动。
方法二:走出校园,关注社会。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契合了2008年的中国“事件”和中国“情绪”。南方雪灾,奥运火炬接力,齐心对待“藏独”,汶川的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无一不是感动中国的大事件。我们就很容易带着2008年的感动出发,复苏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复兴起中华民族的道义。正如5月的汶川,我们温家宝总理满面热泪和嘶哑嗓音,还有“多难兴邦”的启示。中国人的2008,我们是集体带着感动出发的。
方法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充分利用网络影视资源,带进课堂;或者是讲述真实的故事。如北京奥运会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气势恢弘的开幕式,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一遍遍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一张张洋溢着热情、自豪的笑脸,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无与伦比的精彩表现震撼着我们,我们为之感动,我们为之自豪。
因此,生活永远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让语言亮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句子不通,语流不畅的文章,不管你观点如何深刻、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严谨,也很难打动读者。高考考纲提出:语言通顺(基础等级),有文采(发展等级)。在高考阅卷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在各项指标中权重值往往最高。
我们学生作文的语言往往干瘪、枯燥、乏味,缺乏灵动与生气。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语言平俗,形象简单;用语繁琐,句式单调;叙述枯燥,表达简陋;一叙到底,不够生动。
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应试作文中怎样做到“有文采”呢?
下面是一学生描写人物的片段: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修改后增加了不少细节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人物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记叙文,细节描写不可或缺,贴切的细节描写更是文章的生命源泉。
在写作时,还可以运用偶句,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
在说理方面例如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话题作文,有学生写了这一段:“为何鲁迅如此受人敬爱?鲁迅的笔下不是绵绵情思,奇幻的遐想,是对国民、对民族的深刻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文题既然是“高度问题”,此段就应该紧紧瞄准“高”字来写,用两个“深”怕是没有正中“靶心”。修改后:“为何人民如此爱戴和敬仰鲁迅?为何旧势力如此害怕和憎恨鲁迅?是因为鲁迅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低愁浅恨,有的是对社会弊端深入的认识,有的是为疗救痼疾开出的精准的药方,而这些无不反映出鲁迅‘凌泰山之顶’的文化视野和开风气之先的思想高度。”
经过修改,使内容具体了,突出了中心,也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语言的训练是通过感受好的语言,通过大量精彩文、段、句的反复诵读和模拟,通过对作文语言的反复自改和互改,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和风格。
我的教学思路是高一高二重在阅读积累和模仿,高三时间紧迫而且有前两年打的基础,重在落实考场作文规则,并使之内化成自己的写作习惯。于是我每次作文都要求学生选择各自明显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有修改就有参照,在对比中学生自然能区分文章的优劣,而且出自于自己的手笔,体会真实,自然乐意继续在修改这条路上走下去,在一次次变化中提高。
赖申,教师,现居广东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