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10

[ 李 涛 文选 ]   

构建探究平台 实现自主学习

◇ 李 涛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所谓“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则为学科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下面,仅以网络课件《滕王阁序》的设计为例,来谈谈课程整合以及它的运用,从而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式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什么是主体性,什么是探究式。所谓主体性,就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角,甚至是独立的角色;所谓探究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去学习。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应为学生主动探究指明一个探究的方向,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并为他们的探究多准备一些必需的材料。网络课件《滕王阁序》的设计就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网络课件《滕王阁序》的基本内容:
  在“学习目标”这个板块中,学生对该课文学习的三个目标一目了然:知识目标——①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②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③了解诗人王勃的生平与作品;④积累一些文化知识。“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③学习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仿写句式。“情感目标”——①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②正确鉴赏诗中的景物美与情感美。这些目标的提出,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指明了方向,也只有提出这些具体的目标,才会使学生的主动探究多一些方向性,少一些盲目性。
  打开“教学设计”,学生就能从宏观上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可以判断这种思路是否切实可行,学生还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讨有无其他更好的思路。师生之间,如能如此作一番交流,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探究学习吗?
  “教学课件”虽是教师教学用的,但它较具体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示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了解了“教学课件”,能否根据自己的构思,重新设计一个“教学课件”呢?如能实行,那么教学双方就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交融、补充与和谐,而这一过程也最能体现主体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它是学生自觉的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探究,更是教学双方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下的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探究。
  当然,这种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教材内,它还有更大的空间。“备课资料”(也就是“学习资料”)这个板块,就是为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学习、探究而准备的。在这一板块内,有较多的与文本学习相关的资料:“滕王阁概况”是比较全面地让学生了解滕王阁的知识链接;“四六文”则是向学生系统介绍骈体文的一个知识板块;“呼唤中国骈文史”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客观地了解骈体文的历史地位;而“唐代文学的发展”这一板块设计,则是为了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唐代文学的概况以及“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备课资料”中,音像资料“滕王阁”可以让学生从更多方面去了解滕王阁,可以身临其境般地去认识滕王阁,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借此达到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弥补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情感交流(熏陶)的不足。至于“备课资料”中“江南名楼”的相关链接,是为学生的综合探究、延伸探究准备的。学生只要打开这一链接,岳阳楼的雄姿、黄鹤楼台的倩影、滕王阁的庄容便会尽收眼底,相关的更为详细的资料也会不断涌现。由此而引发的名人与名楼之间的思考、古代建筑与古代文化之间的渊源的探究等,也就有了相应的题材,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准备了相应的材料,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一种可能。
  总之,网络课件《滕王阁序》的设计,遵循的是整合的原则。它的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原点,向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领域不断拓展,不断延伸。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将会逐渐增强。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会不断加强,教师也就可以借用这个探究的平台,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李涛,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构建探究平台 实现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