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一首缠绵悱恻,艳丽动人的抒情诗,不必说那哀而不伤的离别情绪,令人荡气回肠,也不必说那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让人琅琅上口,感受到浓郁的诗韵美,单是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晚景,也足以使人心驰神往。它也没有像《沁园春·长沙》那样豪迈,更没有像《雨巷》那样哀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首为之吟唱,为人感叹的诗篇是不可多得的,也是这位天才般的诗人的灵感的迸发,在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空中格外引人注目。这诗是这样的耐人寻味,这样的清新如画,这样的别出心裁,犹如一篇诗意的小说,犹如一篇隽永的散文,又犹如一篇温馨的游记,以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首先这首诗具有浓郁的诗韵美。如果我是音乐家,把这首诗谱好曲,便可以成为千古绝唱,第一节中的“来、彩”,第二节中的“娘、漾”,第三节中的“摇、草”,第四节中的“虹、梦”,第五节中的“萧、桥”,第六节中的“来、彩”,都押韵,让人读来如嚼香糖,把“金柳”比作“新娘”,写出了诗人对康河的那种依依惜别和眷念的心情,写出了诗人记忆中的欣喜。古代以“折柳”作为送客的象征,如“客色青青柳色新”足以为证明。
其次这首诗具有绚丽的色彩美。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就能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鲜艳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它摄取了“绿、红、青、白”等几种颜色来加以渲染。
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像肖邦的《小夜曲》,开头无声地来,静静地等待,在情感的释放时放歌,再沉默最后归于平静。
具有浓郁的建筑造型,又像一座精美的建筑。
同时,平淡自然又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所谓平谈自然,就是既要求真情实感,又不能矫揉造作,既要显得语出自然,似乎全不费心,又要具有高度的匠心,平淡自然,让人读来顺应感情的波动,一脉贯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轻轻的来”和“悄悄的来”,用“轻轻的我走了”和“悄悄的我走了”,这样看似平淡的语言首尾呼应,实属难得,正如灿烂、绚丽的一生,悄悄地来到了人世,又悄悄地离去,如天空中飘过的一朵云。
徐志摩是一位少有的才华横溢的,个性飘逸的出色诗人。整首诗没有表达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样悲观,也不像“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样的乐观,更不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缠绵,也不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痴迷,这首诗有着他自己的个性——“情景交融”。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显示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
总之,这首诗含有诗韵美,很多的游客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襟怀,很多人的离别用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哀而不伤,让人仿佛觉得诗人站在高高的康桥上,向自己的老师、同学、母校依依惜别,又让人想到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未全部放出自己的光和热,就向他的亲人告别了。可在诗歌领域中,他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形象是伟大的,他的思想是崇高的,全诗短短182个字,竟能包涵如此丰富的内涵,令人不禁赞叹,它不愧为“新月派”作家的一篇经典之作、传世之作。
邓久求,教师,现居湖南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