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24

[ 姚文刚 文选 ]   

利用文言文开展作文训练的几点尝试

◇ 姚文刚

  在语文教学各项活动中,写作是一种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活动,是“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一大难点。当今学生谈作文色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缺乏素材,缺乏写作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着挖掘了一些写作训练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借鉴写作技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如:《爱莲说》的托物言志法、《卖油翁》的以事寓理法、《李将军列传》的选材组材法……对于这些写法,先适当地加以点拨,让学生在文言文中形象地感知其写法的巧妙之处,然后让他们就作者的某种独特写法进行练习。例如《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桃花源的不寻常,为下文写桃花源之神奇做了渲染。经过这样的引导分析、领会后,我要求学生运用铺垫写法,练写《神奇的木兰天池》。我班原本写作文平铺直叙的张小军同学在习作中以木兰天池所处的优美环境、游人对木兰天池的钟情为下文写木兰天池的神奇做了铺垫,在写法运用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某种写作技法,付诸作文实践,这样的专项训练,目标集中,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向纵深发展。
  二.练习想象作文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不可能有好文章。就语文学科来说,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文言文的一些篇目,特别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其情节较为浓缩,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想象,扩展情节或增补情节,练习写想象作文。如《扁鹊见蔡桓公》以“已逃秦矣”和“桓侯遂死”来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扁鹊如何逃离秦国,其间他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桓侯临死前又有怎样的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这些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指导学生用“添枝叶法”具体描述桓侯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三.写作学习心得
  许多文言文思想深刻,寓意深远,给人启迪,如:《塞翁失马》告诉人们祸与福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蜀鄙二僧》形象阐述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鱼我所欲也》表达了人要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分析文中人物或事件,多角度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述之笔端。例如学了《两小儿辩日》后,我组织学生对“两小儿”、孔子的言行加以评价。这样做可以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精髓的理解,领悟某些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水平,增强学生作文的哲理性。
  四.运用文言名句
  文言文中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淤泥而不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对这些文言名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引用或推陈出新地活用,让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有位学生就在一篇文章中较好地运用文言文语句,他这样写道:“‘逝者如斯夫’,时间过得可真快,一学期又将过去了。在这一学期里,许多同学让我钦佩不已。有的同学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座右铭,不断学习别人的优点,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同学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勉励自己勇对困难,直面挫折……”类似的训练,可让学生得以灵活运用文言名句,使习作的语言增加文采,多点书卷气。
  其实,文言文所提供的写作训练资源还有很多,比如作者的生平事迹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叙事类文言文的人和事等材料。只要我们在文言文的不同教学时段择机利用,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一定会提高文言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双重实效。
  
  姚文刚,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利用文言文开展作文训练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