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19

  

千锤百炼炼出好文章

◇ 周春霞 王法忠

  课改,是机遇、是挑战。面对课改,要敢于创新,并在创新中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借此机会,和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望不吝赐教。
  一.让学生重视修改、喜欢修改文章。
  正确的认识往往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这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实例说明。作文课上我首先朗读出示一篇优秀作文,让同学们谈感受。当学生们对作品予以充分肯定后,我出示原作---内容文法都较拙劣。学生无论如何不相信是一篇文章,我就把改动之处一一对照,并说出依据。到此时,学生已经对修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
  2、名人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了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六个月,修改又花了五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共改了39次才罢休;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让同学们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
  3、让学生时时品尝修改成功的喜悦。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关注,对于他们修改成功之处一定不吝惜赞扬。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修改我都会认真地批阅,努力挖掘出他们成功的地方,给他们以鼓励。那些修改的特别好的,我会拿来在班上跟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作文修改课上,我时时可以看到孩子们满意的笑脸。学生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更加喜欢修改自己的文章、他人的文章。
  二.教给学生修改的知识和方法。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生修改前,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修改文章的知识和方法。我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的。
  (一)内容方面:给学生如下指导,让他们据此评价和修改。
  1、看文章的选材是否扣题。如果内容与主题不符,无论多鲜亮的题材也毫无意义。即使内容与主题有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写。
  2、看选材是否又在重复那昨天的故事。选材足以表现主题,但是题材陈旧,总是重复老掉牙的东西,那也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选材力求新颖,认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选择鲜活的题材来写。
  3、看选材是否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积极的,昂扬向上的,如果不是这样,无论他的选材多么鲜活,多么扣题,也很难得到肯定。就如今年高考中的零分作文:《站在洗头房的门口》题材倒是来源于生活,也很新颖,但是很消极,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后果。
  (二)形式方面:
  1、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各段的顺序是不是排列得合理,段与段之间是不是连贯,语意是不是衔接,每段内部条理是不是清晰。
  2、推敲语言:看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畅。在此基础上,还要讲究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同在蔚蓝的天幕上镶嵌几颗宝石,给文章增添光彩。
  3、改错字,看标点:文字书写的正误,标点符号使用的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文章写完后,一定要认真审查,看看文字、标点使用的是否正确。
  三.多种训练方式结合。
  单调的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生厌,因此要根据作文目的内容和效果的不同,安排多种训练方式。
  1、范例修改,引领思路。对于代表性较强的作文可以印发或者投影出示,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修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思路方法,起到示范的引领作用。
  2、自修自改。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式方法,自己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并进行认真修改,并且能够找到修改的依据,然后勇于交流展示。
  3、小组互批互改。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的错误。因此学生将作文互批互改会改得更细改得更好,而且这也让他们过过当老师的瘾,他们肯定非常认真。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机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许多的方式,只要学生喜欢,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可以。
  “善作不如善改”,美国当代作家柯德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教会孩子们修改文章吧,这样他们会受益终生的。
  
  周春霞,王法忠,教师,现居山东博兴。

千锤百炼炼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