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62

[ 尹巧红 文选 ]   

中考语文复习呼唤诵读的回归

◇ 尹巧红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日益被老师们重视,但在中考复习中却往往被忽略。老师们总是热衷于不辞辛苦地整理资料、反复讲解分析,学生们也总是埋头背各种资料、做大量练习。如此复习的效果又如何呢?其实,当老师看到考卷和学生的成绩后,往往会感叹:一切辛苦几乎都是徒劳!甚至有老师感慨:语文是不用复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肯定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做到“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让复习既生动又有效。
  曾经,我也跟风似的带着学生进行忙碌而低效的复习,后来改变了复习思路,尝试着回归原生态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学生没有太多复习资料,没有太多应试习题,只是一路诵读迎中考,而这样的效果却往往是喜人的。原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在中考复习阶段同样重要。针对目前中考语文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呼唤诵读的回归,让学生多一些整体的诵读、深入的诵读、广泛的诵读,使中考语文复习更生动、更有效。
  一.少断章取义,多整体诵读
  古诗文的复习,历来是复习的重中之重,而常规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背诵重点字词句及其翻译,背参考书上的“内容概要”、“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并反复地做大量练习。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考试中课内的基础题确实得分率较高,但课外古诗文阅读题的正确率却往往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古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果复习阶段少一些断章取义,多一些整体诵读,效果就会好得多!
  整体诵读时,要强调“四读”:读标题,标题往往包含着与诗文有关的重要信息,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或主题。读作者和注释,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创作风格,能帮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思想情感。读全文,这是最重要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节奏和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读笔记,重温古诗文行文结构、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理解。
  整体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把课内知识掌握得更到位、更扎实。理解的基本原则应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常考的名句,学生能背能默,但明明是用形象的比喻写冬天的雪景,却有学生会误认为是写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如果能整体了解这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明白全诗是先写边塞奇异雪景再写送别的惆怅,就能对这句诗作出合理的赏析。六册教材中这样的名句数量很可观,如果复习阶段学生都能较好地鉴赏,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整体的提高。
  整体诵读要求能读正确节奏和停顿,那无论多长的句子都能理解、翻译到位。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前一个“将”同“上”合成一个名词,后一个“将”是动词,是带领、率领的意思,两个“将”之间必须分读;“将荆州之军”和“益州之众”后又应稍作停顿;“出于秦川”后停顿稍长,以显示出师的方向和目的;“百姓”后又应稍作停顿,以表明将军率众出秦川的效果。如果能这样诵读,就用不着再去机械地背默译文了。而且,久而久之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整体诵读要求读正文之前要读标题和作者,这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文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古诗文的能力。比如,课外古诗《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学生初看诗句中“春风”、“柳条”、“黄莺”等意象,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首表达对春天、大自然喜爱之情的诗篇。但如果能仔细阅读标题,抓住“移家”和“别”两个字来理解,就不难读懂,这是一首表达移家时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古诗文复习中突出重点字、词、句的背诵和翻译是必要的,适当的练习也是需要的,但这要建立在整体诵读复习的基础之上。有了整体诵读就可以从容地面对课内课外各种题型,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真正丰富了积累,提高了古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少越俎代庖,多深入诵读
  随着中考现代文阅读全部改为课外语段,教材中的现代文一度被冷落,平时上课走马观花,随心所欲,到复习阶段更是被打入冷宫。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这几年中考出现了考查课内文章的题型。比如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第3题:
  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 。
  这类考题真正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避免死记硬背,而且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篇目的空间。意在引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课文,复习时也别忘了再回顾一下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然而实际复习中,我们还是有很多老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复习积累、理解感悟的机会,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命题意图。
  记得有一年,中考前一个多月,班里来了好几位因要回原籍参加中考而插班的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拿出课本诵读复习时,他们却一脸茫然——我没书!真的,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地拿出六册课本,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那怎么复习?他们很平静地说,我们老师说的,复习书本太麻烦,背这个资料就可以了。原来他们的老师把每一篇课文主要内容、人物个性、主题思想都已归纳好,密密麻麻的8K纸正反两面,一册一张。我不禁感叹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但同时也掠过一丝疑惑。老师们这样浩大的“工程”,学生如此复习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作用?这样的复习又真的能称得上高效吗?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对思想的感悟要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学生简洁流畅的表达同样要以丰富的语言积累为基础。而老师再详尽的概括都替代不了学生对语言的诵读积累、理解感悟和表达的过程。所以复习阶段还是应该让学生深入具体生动的语言进行诵读。
  当然,六册语文书中所有课文都要诵读,时间上不太允许。那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以前上课的情况要求学生诵读一些重点课文或重点段落,并试着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概括、点评。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普遍都有一种“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的充实感,因为再重读以前的文章,大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深入诵读对写作复习也有较大帮助:《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叙议结合的写法;《爸爸的花儿落》中恰到好处的插叙;《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简洁明了的开头;《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撞洪钟的结尾;《秋天》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样清晰的条理,诗意的语言;《老王》中关注普通人的真挚情感……都是极好的写作复习教材。
  复习中老师的归纳总结肯定是必要的,但这绝不能代替学生全部复习。多让学生沉到具体的语言中用心诵读吧,它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三.少猜题押宝,多广泛诵读
  中考试题均为原创,被猜中题目的可能性很小,但老师们总还是千方百计地猜题押宝。比如:根据列年试题用排除法和概率猜测哪几篇文言文不太可能考,哪几篇很有可能考到;这种作文题肯定不会出,那个作文题很有可能出……这样的猜题一方面丢掉了许多重要的复习内容;另一方面针对“猜中”的内容反复做一些无为的练习,还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应对考试的确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也需要突出重点,但中考毕竟需要“厚积”才能“薄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方法注定不利于学生发挥最佳水平。所以还不如把猜题押宝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广泛的诵读。
  课内那些不太可能考到却又能丰富学生积累、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不妨让学生再读一读。比如:七年级的文言文(几年中考从未考到),“综合性学习”中的相关内容。还有课外,也有许多宝贵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读以前的“读书笔记”,重温两三年来读过的课外文章,感受自己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历程;读自己的作文本和随笔本,诵读流淌着自己真情实感的文字,既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又是对中考作文素材的整理;读复习资料中精彩的内容,读一读报刊杂志中的时文,读一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这无形中都是一种积累。
  中考是对学生日积月累的语文素养的评价,所以中考语文复习,机械地背诵、大量的练习、反复地讲解,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复习,才是应对语文中考的可行之道。诵读,不仅能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紧张的中考复习中还是一种精神享受,能陶冶情操。还诵读应有的地位,让它焕发出应有的风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定能双双获得极大提高。
  
  尹巧红,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中考语文复习呼唤诵读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