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颁行以来,学生作文个性化已被提到语文教学的议事日程。近年来,从教材编写到高考评分,作文个性化都受到了普遍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写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目前语文界已有较为深刻的探索,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个性化写作就是指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个性。有人认为个性化写作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个性化。有人认为,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作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就是要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也有人认为,作文个性化就是指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还有人认为,个性化作文就是文章有新意:大胆质疑,突破条条框框;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灵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具有新的风格。也有人从操作层面把个性化作文解析为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立意、个性化的构思、个性化的拟题、个性化的开头、个性化的结尾、个性化的文体、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如此等等,似乎都没有具体清晰地揭示个性化作文的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个性化作文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习作者)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程度越高,其文章个性化就越强烈、越突出。反之,就越一般化、概念化,以至平淡无味,了无个性。我们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个性化写作早已有明确的阐述和规定。新课标指出,表达与交流课(新作文课)要使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如果说这里提到的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就是指个性化写作表达上的要求,那么,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出真情实感,就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和条件,是个性化写作内容上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写真情实感才是个性化写作的决定性因素。它既是实现作文个性化的方法和途径,又是个性化写作的目的,是个性化写作的基本内涵。
二.现代教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感觉——思维——认识的过程,又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行为的过程。个性化写作是学生个性的感觉、思维、认识的结果,也是个性感觉和情绪、个性意志、个性性格和行为的反应过程,这些都是以个性的感觉、感受、情绪为基础的。一个人情感的个性制约着一个人的心理、意志、性格、行为(包括语言和思维)的个性,个性化写作要表现出的诸方面个性,也必然都是个性情感的反映。只有抓住了个性情感,个性化写作才能卓有实效。
三.古今中外写作大家个性鲜明的文章,无一不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司马迁作《屈原列传》不像其他“列传”那样介绍人物的一生事迹,而是写了楚国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次次失败。正是因为作者有着与屈原相同的遭遇,对政治腐败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在感情上深深地为他得不到重用鸣不平,才使他写出了这种个性突出的文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写的《草莓》,不像一般体物写志文章那样过多地描述草莓的形态特征,而是借助于它成熟季节的不同,表现了季节更替、生命演变、流年似水、青春难再的感怀。正是由于作者自身感到和青年时代已大不相同,才使这篇文章显现了立意与写法上的突出个性。贾平凹的《丑石》之所以极富个性情致,也是源于作者的夫子自道。
总之,一个作家(习作者)对他所写的东西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经历和体验,就只能无病呻吟,或者靠形式逻辑的推理敷衍成文,无论如何是无法写出个性突出的好文章的。一位富有经验的教师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牵动心灵的声音”,下笔之前只强调完成这个题目要注意“牵动”和“声音”两个关键词,对写真情实感却不做提示,结果很多同学不是跑了题就是概念化,雷同地写出某种喊声、叫声,甚至某些话,某支歌让人感动、激动,写不出那是怎样的“声音”,更写不出怎样“牵动”心灵的,流于一般化,干瘪无味,缺乏个性。当他强调要抓住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后,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牵动过自己心灵的真感受来写,结果就写得比较成功。可见抓住自己的真感受,才能写出个性。真情实感是个性化作文成功的真谛,个性化作文教学必须抓住这个真谛。
郑守春,教师,现居河北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