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23

[ 于晓峰 文选 ]   

作文可贵之处在于真

◇ 于晓峰

  当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批改了不少作文,还真发现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问题”,捡几个与同行或专家谈一谈,望能在笑过之后,指导一二。
  有一次,看一位学生写他到他姑妈家的一段对话:“姑妈握着我的手说:‘这次考试不算什么,大丈夫退一步海阔天空,卷土重来,定会东山再起,只要不气馁,努力不止,奋斗不息,成功正在向你招手。’”我问他:“你姑妈是哪个山头的。”他愣了半天不明白,我又接着解释说:“你姑妈能对你说这样的话吗?很有一些土匪味。”接着,我就批评他,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完全在胡诌八扯,写作态度不认真等。结果孩子流下眼泪,辩解说,那天他的确到过他姑妈家。不过正好赶上他姑妈在和邻居为房子的界线吵架,怕写出来丢人,只好写姑妈问他学习的事情。 我对他这种想法表示了理解之后,告诉他,文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首先是来源于生活,要有生活的真实做基础,再加以提炼。完全可以写出他们当时打架的情况,这是来源于生活。接着,加以评价,他们吵架到底值不值,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高于生活的内容了。我还告诉他“六尺巷”的故事,还把那首“万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背给他听,告诉他,也可虚构自己用这个典故来说服两家,终于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这也是高于生活的体现。不知我指导的恰不恰当,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多,重写以后效果好多了。
  平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把“真情实感”放在首要地位。在这一点对学生要求很严厉。总觉得看那些假话空话连篇式的“假大空”文章,不仅仅是耽误时间的问题,还有一种就是被愚弄被欺骗的感觉。如果批那样的作文,简直就是对语文老师的一种折磨。被欺骗的感觉大概不仅仅是我最不能忍受的吧,大概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师也包括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吧?
  其实文章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真”。记叙类的文章重在“真情”,议论类的文章贵在“实感”。好文章,或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或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或给人以生活的经验,或给人以历史的回顾,或给人以知识的增长,或给人以视野的拓展。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有了“真情实感”的内驱力,才会极力地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和文字方式,否则就说不明白。文章的结构、语言的文采、描写的方式、议论的角度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重视和训练。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看到一个花言巧语、八面玲珑、嬉皮笑脸、左右逢源的人,一定要小心,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义之心的。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词藻华丽、语言不实的文章,同样面目可憎,让人生厌。
  下面是我刚刚找出来的学生的一段习作:“屈原,我们并不陌生,为了正义投江了。但是,他的死对当时又有何影响呢?也许你会说,人们为他扔粽子,这难道不是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吗?好好的粽子,孩子们都嗷嗷待哺,吃不到,竟然都喂了鱼虾了。屈原的死,使民众生活更加疾苦,民不聊生越发严重。”这是高三一次作文训练,题目要求是就一段材料,以“内心正义和现实发生冲突”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结果堂堂的高三生就给你写成这个样子了,现在重看,仍有哭笑不得之感。基于文史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极度缺乏,导致学生对屈原精神的如此理解。文章有了真情实感,结果又出现笔触幼稚,对问题的认识缺乏应有深度的毛病。
  笔触幼稚还表现在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取材幼稚。有的学生一写记叙文,就是写小时候和小伙伴如何在一起玩,如何打架,如何偷东西等毫无意义的一些幼稚事件。特别是五大三粗的高中生,写这些内容时简直有让人作呕之感。无怪乎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人存在三方面倾向,那就是“装嫩”、“发嗲”、“犯贱”,从这部分学生身上观之,信夫!
  不让写儿时的事,有的学生就这样写身边的事,他(她)和谁以前比较好,后来那个人又如何和别人好了,再不和自己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了,因此,就恨她(他)“从头发烧到脚趾跟”。(我一点也没有夸张,这是我以前教的一个女孩,的确这样写过,我当时真是大大吃了好几惊。那个女孩学习还比较好,就为另外一女孩不和她一起上厕所一起吃饭,就这样恨人家。)这表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深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引导学生针对哪怕就发生在班级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加以评论,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学生认识评价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如果能让学生写每篇作文都做到写出“真情实感”,取材典型深刻,笔触犀利,对生活有一套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再和学生探讨一下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文采、论证方法;开头要象“凤头”俊朗飘逸,神采飞扬,结尾要象“豹尾撞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等写作技巧,相信学生是能写好作文的。
  
  于晓峰,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作文可贵之处在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