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38

  

让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效阅读

◇ 黄 彧

  曾经,我们的学生因没有课外阅读材料、两耳不闻窗外事,造成作文素材匮乏,今天的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以读的书也多了,可是他们却仍感到作文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大量阅读,积累材料。那么怎样有效利用好阅读这一方式和资源,积累好作文素材呢?
  一.课内与课外结合
  首先抓好课内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典范性强,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说,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如七年级上册的《风筝》、《羚羊木雕》、《散步》、《金色花》等文章,文质兼美,学习时,布置学生认真品读,积累优美语句,并积累课文中的亲情类素材。再则抓好课外阅读。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延伸到读原著,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并让学生读陶渊明的其他文章和诗,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个系统的了解。实践证明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二.精读与博览结合
  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优美的作品来读,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不论从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看,都值得细细品味,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作批注,并背诵其中的诗句。博览,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意林》等杂志供他们阅读。
  三.定向、定量与个性结合
  定向,指的是规定阅读的方向,即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可以让学生课外完成,也可以每天晨读或者课前,请一位同学朗读摘录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新闻、习作等。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规定阅读的数量。
  另外,教师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读的课外书阅读,并且最好是与平时阅读教学相配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主题文章的时候,我布置学生阅读与“成长”有关的各类读物,积累成长类写作素材,结果,景仰名人的同学阅读了《名人传》,积累了贝多芬等名人成长的故事;对自然感兴趣的同学,阅读了《昆虫记》,积累了昆虫成长的素材;热衷于历史的同学,则在《三国演义》里积累了不少历史素材;喜欢读报的同学,则 “做剪报”,在报纸中积累了成长类素材。
  四.优秀作文与文学读物结合
  学生阅读一方面要读一些名著、文学杂志类书籍,另一方面也要读优秀作文。阅读作文类书籍是学生直接获取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平时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身上至少要有一本作文书以备阅读,或者让学生交换作文书阅读。同时要求阅读过程中记下作文成功的技巧,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就掌握了不少写作的技巧。
  五.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
  阅读,一般指阅读有字书,实际上,社会生活就是一部丰富的无字书,鲁迅曾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本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眼观察,并借助课文中观察的范本,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累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例如朱自清《春》中运用的“分类观察法”,《故宫博物院》的“方位观察法”。只要他们把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就能积累到很多有字书中不能获得的写作素材。此外,教会学生看听新闻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六.大致了解与读书笔记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只要大致了解就可以,而有些知识对学生帮助很大,因此应引导学生做好笔记,以备经常温习。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归类做笔记:如素材类,要求注明适合主题;语言类,摘抄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等;写作技法类,记下阅读材料的写作亮点;心得类,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感想、收获和评价。
  七.反思与交流结合
  经过长期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大量素材,这些材料怎样运用呢?我们可以每周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积累到的材料,有选择的阅读3至5篇课外优秀作文,认真分析作文的写作亮点和素材运用,反思平时积累的材料和写作方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另外,合作交流在写作学习中的实效性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每周集中安排一节课时间,通过互读对方的读书笔记或口头交流,交流积累到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可以弥补自己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新事物,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黄彧,教师,现居江西赣县。

让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