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怎样激发他们心中的表达欲望呢?平时,学生作文,总是有诸多限制,定题目、定体裁、定字数、定时间,甚至连思想性都无形地限定好了,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丝毫没有抒写自己的自由,只好被逼着去写一些有“积极意义”、“轰轰烈烈”的文章。于是假大空的,瞒与骗的,极度成人化的,政治口号式的语言满纸飞,必然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反感。作文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写作文仅仅是要完成一项作业,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要让学生自由地书写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写作活动中感受写作的快乐。
首先,在写作内容上给学生自由。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内容不应做硬性规定,不求统一。学生作文可以有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思想认识。我们会经常让学生写诸如“记一件难忘的事”、“我的理想”之类的文章,但如果学生真的写出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或自己真正难忘的事,老师又会横加指责,什么“思想太阴暗了”、“太消极了”、“事件不够典型了”等等,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再不敢说真话,只好去瞎编,编又编不好,只好任其枯燥,自己看着都烦,长此以往,何来兴趣。写作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又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他们的情感体验却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让学生在内容上自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真实地反映生活,以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才能使得所写的文章真实生动。有了写作的自由,学生如同脱去了镣铐的舞者,欣喜而又灵动地舞动自己的心灵,他们写作的天地立刻宽广起来,所写的内容就会十分丰富,如有对“9.11事件”的看法,对汶川大地震的思考,对高三枯燥生活的不满,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痛恨,对人生对前途的困惑。这都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只想着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文章自然就生动得多,可读性也强得多。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又细腻,他们有他们的烦恼和愁闷,他们有他们的激动和喜悦,许多成人眼中的区区小事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或许就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心灵成长中的一个坎,这种内容当然写得情真意切,有血有肉。他们写出来是一种表达、一种宣泄,同时还是一种求助,希望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文章就绝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的无病呻吟、故作姿态了。
其次,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
在文字表达上提倡学生采用个性化语言,不要一提到写作文就端起架子,拿腔拿调,摆出一副“文章者,经国之大业”的庄重状,满脑子官面文字、陈词滥调,空话、套话都出来了。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很生动、很活泼、很有个性的语言,要鼓励他们大胆地采用这些最有活力、最形象的语言。语言本就来自生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有话说不出,苦于难以表达,这是他们的语言积累太少,这时候要允许、鼓励他们去模仿、去借鉴。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最后,让学生有感受成功与快乐的自由。
学生写作的成就感来自于作品的被认可,被关注。教师要真诚赞美学生,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当读到特别精彩的语言时,我会像欣赏名家作品一样,发出真诚的感叹。苏霍姆林斯基说:“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也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尽量不采用否定的评价方法,出现错误只纠正,不批评,只提建设性的正面意见,不指责;对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多激励。如果用规范的作文标准,相当一部分作文是不合格的,教师直接指出来也无可厚非,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作法是不妥的。要“戴着放大镜找优点”,写得再差的作文都有它的优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学生在文章的某一方面有特色,就给以充分肯定。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其优点发扬光大。
总之,学生是充满朝气的,是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体验是丰富细腻的,他们的生活也是色彩纷呈的。“我手写我心”,作文也应该是充满朝气、富有想象力的。作文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也应当是鲜活生动的。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用保守僵化的思想,保守僵化的形式去捆住学生的心,捆住学生的手,应当让我们的学生用自己鲜活的语言写自己鲜活的思想,用真语言书写真性情。
雷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