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将会接触到更多文言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加强记、背和练的同时,更要注重讲解,促进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从而达到能读懂、会欣赏古文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即要求学生多读、强背、勤练。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使他们了解古人的用语习惯,理解作者的语气和情感。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能促进对于文章的理解。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读些短小简单的文章,再扩展到较长的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课外也可以推荐一些文章、书籍。如《论语》,语句简短,易于学生自读。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背诵能力,“强背”是指对一些经典篇章要不折不扣地背诵。很多古人都是博览全书、博闻强记,从而博学多才。不但要能背,还要会写,甚至连标点符号也要搞清楚!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头背诵没问题,但是,在默写的时候,错字连篇,搞出不少笑话。古人“出口成章”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他们背诵、记忆古文有关的。“勤练”是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这要求我们在课后要给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分类训练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的认识;提高对一些常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认识,并巩固记忆,达到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古代文学基础知识乃至文化知识的讲解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思想的重要方式。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不但要搞好字词句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其人文方面的内涵。通过讲解,我们往往要使学生对于古人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看法,进而使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对于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形成积极的态度,对他们的未来生活形成正面的影响。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两篇文章,教师要想使学生全面充分理解文章,就必须对于相关文学乃至文化知识做详细讲解。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教师对于王羲之的身世生平、书法地位、性格以及东晋时期的社会思潮等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都要做介绍。当时的社会思潮是,老庄思想极为盛行,很多人赞同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却对它提出批判。这不但表现出了作者的勇敢精神,而且表明了其思想的进步。王羲之的书法,其《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法书写畅快淋漓,而这正和这篇文章的流畅文意相映成趣。做了这些讲解后,学生才可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对作者和他的文章形成全面认识。苏轼的《赤壁赋》亦是如此,不但要介绍苏轼的文学功绩,更要介绍他坎坷的人生遭遇,还要对赤壁这一地点做介绍,并要对深刻影响他的佛、道思想做简要介绍。其中,对苏轼人生遭遇的介绍要较为详细,特别是他一再遭贬来到当时的黄州这一点,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苏轼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面对人生困难挫折的态度和思想,并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形成启发和积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
最后,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是能够读懂古文,欣赏古文,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鉴赏。这主要包括写作背景、作者思想、人物形象、为文风格等方面。如《苏武传》一文,从形象而言,苏武对国家的忠诚、性格的坚强、精神的高尚都和卫律的狡诈多变、重利轻义、自傲自满形成了对比,愈表现出苏武形象的高大。从思想感情而言,作者对于苏武历经重重磨难而坚贞不屈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他回归汉朝而未得重视又深感同情,形成一种既乐其回归又悲其不幸、既同情又无奈的复杂感情。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文学意象、典故、文化风俗等问题。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涉及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还应清楚当时战国争雄,故有重武将而轻文士的社会风气,所以才会出现廉颇对蔺相如的蔑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看懂、欣赏古文,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创新。
文言文教学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使学生能看懂古文,理解文章,学会欣赏,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褚为强,教师,现居广东省湛江。